【#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金庸热.doc》,欢迎阅读!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金庸热”
“金庸热”从产生到传播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出现的结果。大众传媒视角下,传播渠道、时代的变化都极大地促成了金庸热的现象,最终呈现出一道关乎通俗文学发展与传播的基本路向。本文以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从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了金庸武侠小说形成金庸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金庸的武侠作品面临着产业链条延伸不足、整合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金庸热”;大众传播;传播环境
一、“金庸热”传播现状
(一)“金庸热”现象 (二)“金庸热”的传播特点
二、“金庸热”中的传播学元素
(一)内容: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情感诉求 (二)传者: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三)媒介:紧贴时代化的传播渠道 (四)受众:感觉层面的替代性满足 (五)效果:多层面的影响表现
三、金庸热的传播策略分析
从传播学视角而言,金庸热现象的出现与传播环境息息相关,是特定的传播时代的产物。金庸小说所具有的娱乐性满足了不同受众对于大众文化不同的情感诉求。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金庸小说热进行了剖析,首先分析了金庸小说传播的信息魅力在于,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融于一体。其次,满足了受众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能够与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高度契合。再次,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齐兴并举,获得了令他人难以企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燕.金庸笔下的性别乌托邦——论神雕侠侣中的两性世界[J].北京科技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赵跃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金庸小说[J].保山师专学报,2005(6). [3]周志强.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J].滨州师专学报,2003(3).
[4]龙江.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思想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5]计红芳.大陆金庸研究综述(1986-1999)[J].常熟高专学报,2000(5).
[6]高东洋.刀光剑影话金庸——对金庸小说争鸣现象的历史考察[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7]冉彬.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15). [8]侯睿.对金庸小说的论争透视[J].丹东师专学报,2003(1). [9]陈尚荣.90年代文学语境下的金庸[J].广东社会科学,2001(5).
[10]余祖坤.论金庸的女性崇拜及其小说中的爱情模式[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1]吕晓明.试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审美内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2]艾涛.金庸新传[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1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孙学宜.千古文坛侠圣梦——金庸传[M].北京: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15]金庸.金庸作品集[G].广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6]王忠云.传播内容的立体化与受众深层次需求[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5). [17]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8]荆学义.金庸武侠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J].济南大学学报,2004(5). [19]杨瑞明.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浪潮中的大众传播媒介[J].新闻大学,1999(9). [20]郭占愚.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J].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p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