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 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 B )、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 B )。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 D ).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 D )。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 D ).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20、儿童在言语发育的时间上可有( A )的正常差异。 A.4—6个月 B.3个月 C.8—10个月 D。一年
B )清
二、判断题
1、性格由先天决定.(╳)
2、儿童焦虑症的表现为多虑、敏感、缺乏自信。(√)
3、学龄前儿童思想活跃无目的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 4、儿童的心理需要包括情感、安全感、独立感、荣誉感和自尊心等.(√) 5、独生子女应加倍爱护。(╳) 三、简答题
1、简述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保健重点。
答:①学龄前儿童行为上表现为易兴奋激动、吵闹、好动,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相反如儿童很安静、呆板、少活动,则应警惕是否有生理或心理异常。此时期保健重点应注意防范因儿童好动、没有危险意识而造成意外伤害,注意动静结合;
②学龄前儿童思想活跃而无目的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要适当地安排教育活动,游戏是最适合这一时期儿童的活动内容,是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
③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会出现话多、好奇、好提问题、自言自语的现象。要持积极耐心的态度,切忌不予理睬,正确回答提问,鼓励儿童勤学好问,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心理压抑,并注意语言的文明和规范,以助儿童语言的发展;
④4岁前儿童记忆的方式只能为简单记忆,以无意记忆为特点,时间保持短,内容少且简单,不能强迫过度记忆; ⑤幼儿园时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时期,是不稳定和易变化的,可塑性强。因此应从早从小抓起,按照“规程”的目标去培养和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的个性从形成的初期就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⑥儿童心理保健的内容包括:(1)儿童个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环境和教育起决定作用。(2)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使儿童逐渐形成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和行为的正确倾向性,使其个性的优势方面得到肯定和发展,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纠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3)老师要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促进其转化为儿童的需要,可以推动儿童个性积极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新的更多更好的个性品质。(4)在引导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满足儿童各种合理的需要,以激发儿童积极性的发展,对不合理、不正确的需要和动机,应及时纠正或制止; ⑦儿童的年龄越小,基本生理需要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应及时满足并注意防止生理和心理因素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自觉为儿童创造优化心理的社会环境,减少外界环境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f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