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张先
来源:《大观》2014年第10期
摘要:伴随着外国美术教育理论的传入,我国少儿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模仿,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索型的学习模式。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的教育思想。其著作《创作于心智的成长》中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文从儿童作品中可以窥见儿童的发展是知觉、智慧、生理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创作过程对儿童发展最为重要。忽视创作结果,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创作过程而非完成作品。
关键词:罗恩菲尔德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模式 一、传统美术教育模式
依稀还记得在笔者小时候的一节美术课,老师让我们画“快乐的小绵羊”,首先老师带 领大家认识绵羊的组成部分,介绍相关的优秀作品。然后老师拿出自己画好的绵羊,让我们对着临摹。老师画一笔同学们跟着画一笔,作品完成后老师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谁画的最像,那他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课后老师会布置填色和临摹之类的作业(有一页透明纸附在完成的作品纸上)。这种教育方式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也受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理念的影响。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理论的强化,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老师一味的去讲解,将知识告诉学生,学生重复的联系,机械的模仿、记忆、重复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加上经济条件的落后,各类教学设备材料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只能重复简单的纸面摹写,不能全面的学习绘画中各种材料的运用,使原本快乐的美术学习变得更加的乏味。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教学最好的方法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重复的记忆和练习是掌握老师所教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所以老师通过临摹、摹写、填色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在课堂中,老师作为主体主宰一切。如学习进度、内容、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只重视已有知识的学习,不注重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正如布鲁纳说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的造就出一批缺乏主动性,并被拴在凳子上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任务无关。而是为了取悦老师和假惺惺的维护自尊”。
二、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现笔者也在从事少儿美术教育,有着一定的教学经验。多数的美术机构,很少采用以前机械模仿的教育模式了。大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多以罗恩菲尔德的教育为基础。罗恩菲尔德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造过程中更赋予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提出了创造力是每个儿童都有的潜能。为了这种潜能的实现,教师、家长应该排除干扰,避免对儿童绘画从成人角度进行评价,更不要给学生进行模拟范画和着色绘画练习。这样儿童就会利用自己的画笔来变现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体验。这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中国美术教育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错误观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设置中根据儿童在创造过程、生理、智慧、知觉、社会、美感等各方面阶段性的不同。把儿童美术分为涂鸦阶段(2-4岁)、样式化前阶段(4-7岁)、样式化阶段(7-9岁)、写实萌芽阶段(9-11岁)、拟写实阶段(11-13岁)这些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一个个阶段的发展就像一个个遗传程式展开一样。虽然每个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但整体的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个阶段,因此,依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匹配不同的课程。在教学策略中采用“引导型”教育,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善于观察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不可将成人的意象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要让孩子抄袭任何作品。在教学评价中认识儿童美术教育知觉反应模式中“视觉模式”和“触觉模式”的不同。视觉型是一种客观类型,是世界的旁观者。他们绘画中咨询自然,绘画多以写实为主。触觉型绘画者,更注重主管经验的阐释。其绘画多为主观表现。在评价和欣赏儿童绘画弹性很重要。不可以“画的像”为标准。
三、少儿美术教育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少儿美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些教育机构一味追求理念的先进,照搬外国的教育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概念化、曲解、神化。如反对教师对儿童绘画进行干涉,造成许多教师放纵学生。在评价标准中的弹性往往变成了没有标准。美术教育虽有治疗心理的作用,极少数教育机构神化了美育的治疗功能。在美术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夸大,否定教师经验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并完全否定传统美术教育理念。把临摹范画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制、引导、批评完全抛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吸取国外教育理念的精髓结合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的精华,共同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恩菲尔德,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3](美)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 Martin G. Brooks,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先(1989—),男,汉,江西景德镇,硕士 单位: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水彩创作与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N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