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魏晋散文阅读指导》,欢迎阅读!

汉魏晋散文阅读指导
一
文章实质是作者以文字为媒介对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感情的表达。阅读其实就是读者通过解读文本,从而理解作者的见闻感受。要把握好文章的内涵,须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特点,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其对作者的影响。故学汉魏晋文,须知汉魏晋人,明汉魏晋事。
二 A
西汉初,王朝初建,作者多怀雄心壮志,把个人前途同政治的安危紧密联系。其文章多总结秦亡的教训,为新朝提供统治良策。当时政论文,与战国诸子政论文相比,有三不同:一是更重具体的实际的政策方针,而非一般地从理论上讨论政治的原则;二是既继承战国散文纵横驰骋的气势,又有战国散文所缺少的整饬谨严的风貌;三是更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身在其中的热情。代表作如贾谊《过秦论》、《论治安策》, 晁错《论贵粟疏》等。
《过秦论》共三篇,主旨在论秦政的过失。上篇竭力夸张秦国力量之强,和败亡之速,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仁义不施”则必败。中篇和下篇,提出秦二世和子婴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挽回败局,实际是比较具体地提出了西汉王朝应该注意的政策。
它①构思奇特,以摆史实作论,仅在末句画龙点睛提出论点。②叙史事高度概括,铺张扬厉,有战国纵横家风貌。③以气运辞,气脉贯通,高屋建瓴,一泻千里,奔腾有势。④文字整丽迭荡,然长短错落,统以神理气势,不呆板不滞涩。文章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陈述己见,用历史上兴衰之迹深刻对照现状,颇有战国策士议论纵横之余风。受辞赋的影响,文章讲究对偶排比,有骈化的趋势。
B
西汉中,君权强化,辞赋盛行,散文的内容和风格相应大变。政论文仍以奏疏为主要形式。但较汉初那一种慷慨激昂的热情,大胆议论的态度,和来自战国纵横家的雄恣辩丽的风格,都明显地削弱了。
此时散文,以司马迁的成就最高。《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 “识深、事富、词丰、情浓”,结想不凡,下笔无拘忌,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苏辙称之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语言错落有致,有诗意美,内蕴感情丰富,在雄奇遒逸中疏荡有韵致,摇曳多姿。鲁迅盛赞其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精彩的段落,高度表现了史传文学描写技巧。 人物的个性在鲜明对比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张良远见卓识,刘邦精细多疑,项羽粗率无心,相衬益彰。鸿门宴上斗争尖锐,矛盾复杂,作者写得井井有条,波澜起伏,前后相因,腾挪跌宕,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动人心魄,有强烈的引人力量。
《报任安书》直抒胸臆,悲愤满腔,表现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独立个性的知识者在强大的专制制度迫害下巨大的内心痛苦,是汉代散文中难得的抒发情感之作。以私人书信体裁启发了纯粹的抒情散文这一传统。 《汉书》承继了《史记》,也有所创新。《霍光传》、《苏武传》,结构严密,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班固为人规矩谨严,在语言运用上,讲究藻饰,颇有严整之致。
C
西汉末,专制制度延续已久,儒家统治思想完全控制了文人阶层。文人自幼习经,以获取名位。又因其身份多为官僚兼学者,故为文循规蹈矩,以渊博儒雅最为突出。殊少豪迈,又欠热情。但随着西汉末的社会动乱,也出现了反抗正统,具有异端性和批判性的著作。王充《论衡》是其代表。
D
东汉中、后期,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斗争激烈,君主专制开始瓦解乃至崩溃,社会动荡混乱。维护君主专制的精神支柱——官方的正统儒学失去了对社会人心的控制。文人们于迷惘与痛苦之中,对人生社会等产生了新的思考,个体意识渐渐抬头。而主流文人身份发生变化,多平民身份的“士”与普通的学者和官僚。他们较之前代文人更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述个人见解,文学的抒情化与批判化倾向增强。
E
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士族门阀具有强势,士族与皇权时有矛盾,士族与庶族斗争激烈。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儒释道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人们思考了许多新的问题,思想解放,重视个体价值。
此时的《世说新语》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以反映当时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书中寓有褒贬。但就全书来说,并不以宣扬教化、激励事功为目的。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狭隘单一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本体,对人的行为给予宽泛的认可。反映了士族对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使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的追求。
魏晋的文章较两汉散文,更为丰富多样。檄、碑、诔、序、记、书信等各体,普遍注意辞采,追求艺术美。书信尤多抒情色彩、语言精美之作。
F
魏文首推曹氏父子三人:曹操的《求贤令》等文,清峻通脱,质朴简约;曹丕的《与吴质书》等书札,清丽绰约,富于情意;曹植的表章多有哀怨,书札(如《与杨德祖书》)情浓词美。“建安七子”也各有所长。西晋时期的散文走向駢偶化了,文体也越来越多。陆机被认为是駢文的奠基者,《豪士赋序》等能把说理与抒情结合起来。语气已趋凝重,显示出着意锤炼的痕迹。
E
东晋散文受风流名士的清谈和隐逸之风的影响,一般清新流畅,自然朴素,大都着意于真实性情的流露。晋人的简牍短札,语言质朴意味隽永。王羲之所作杂贴,往往寥寥数行,随意挥写,而自然有致,代表着六朝简牍的最高成就。著名的《兰亭集序》一文,笔势飘逸,情旨高妙,风格清淡,更为后世所称道。
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会于会稽兰亭,临流畅饮,赋诗抒怀。《兰亭集序》即为此而作。序文记述了宴集的盛况,并即事抒怀,对人生聚散无常、年寿不永发出深沉的慨叹。通篇着眼于“生死”二字,虽情调有些低沉,却表现了时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文章虽大体骈偶,但清新疏朗,情韵绵邈,以朴质平淡的语言直抒胸臆,于苍茫慨叹中,自有无穷逸趣,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
陶渊明是晋代重要的散文家,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富,用山水田园、人情物态的描写,代替了魏晋间的玄学佛理的空谈。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
《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决心辞官归隐之际。作品描写了退
隐田园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生活的乐趣,说明归隐的原因是“世与我而相违”。“舟超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想象归途中的自由无羁、轻松愉悦,令人心旷神怡,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赋以清新流利的语言描写了清幽恬淡的生活,抒情色彩浓厚,富有诗意,同时又充满了哲理的内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写景之笔,非常形象地体现了自然界自生自化、充足自由的灵韵。欧阳修赞它:“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