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

2023-05-24 16:3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欢迎阅读!
消费,符号,认同,身份,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

作者:杨雪 王儒年

来源:《祖国》2016年第15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出,消费是指群体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借由社会经济系而进行的、用消费资料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最早提出的需求理论来讲,消费是指个人以消耗商品的形式来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是对物质的占有、使用和消耗,而被消费的并不只是商品本身,有功能价值即具有实用价值。消费是人和需要密切联系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消费社会 符号消费 身份认同

消费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甚至已经取代了生产的地位,开始席卷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并且成为了控制着现代社会成为整合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主流。法国著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清楚地看到了现代生活的这个本质属性,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富裕富有其实只是幸福的符号的积累物品本身所提供的满足感。在消费过程中,物品已经不单单是具有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这一单一属性,也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介质,此时消费做为一种标榜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符号。而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的消费。假如说消费的符号通过消费来表达对于身份地位的意义和信息的话,那么在消费符号消费的同时,将消费商品、符号内部含义和符号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不仅消费品外观等成为消费对象,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位、身份和品位及社会含义,也成为消费对象和内容的一部分。消费社会环境中的人,丢掉了向往的政治追求和历史责任感,剩下的只是对金钱和象征价值的渴望。

人们开始不单单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了,通过商品的符号属性,展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不仅是消费者的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应运而生。消费成为社会元素的一部分,以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来明确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诉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你是谁!身份认同不仅包括个体认同。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指出,时尚消费是示同示异的结合,示同,也就是同化,凭借自身消费的消费行为与自己所渴望的某个社会层次的统一性还包括群体认同。同一社交群体中,每一个群体成员的消费层次、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基本上都在某一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他们的消费标准基本相似,依据相同标准,大家都会见贤思齐,相反,如果偏离了这一消费参照标准,很有可能将会被隔离在群体之外,固有人际关系破裂,人情疏离,从而消失了群体归属感。异化消费也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是一种成为别人而否定自己的消费。沉浸其中的人群,其消费行为变得越来越脱离物质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对符号和商品意义的追求,成为建构社会关系的方式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我们从消费物品为自己使用转变为对符号狂热追求。现代世界充斥着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物和商品,但又不局限于此,符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符号的王国就此出现。日常生活中,符号消费随处可见符号不仅支配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占据了人们的灵魂,商业广告、电视网络传媒等都是符号的承载着。我们在消费行为的行使过程中,将一个物品作为其所代表的符号来购买,那么它的价值就单单是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能解释的了。鲍德里亚的观点解释,以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取代了以往以商品和劳动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符号价值与物品的使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甚至对立。正因如此,一些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价值不单从劳动价值角度考虑,物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很少,甚至没有,但是如果它被作为符号进行消费,那么其价值可能就远远地超越其使用价值和劳动交换价值,即符号价值是可以不受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约束的。最典型的例子:一枚邮票或一件古董,它的本质属性,物质价值极其微弱,甚至没有,一旦被赋予符号概念,作为一个消费品,它的价值便是无法估量的。许多前沿科学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例如:手机、电脑,其中所耗费的劳动量极少,反而符号价值极高,从而获得更高的价值。

消费行为由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影响。根据鲍德里亚有关社会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描述,符号充斥则人们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了影响人们思想的重要元素,同时符号消费的重要性也被人们重新重视。消费的结果,不仅是商品或物质的获得,还有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感受。相对于物质,人们往往更注重个人的感受,享受的更加是商品的象征意义和内涵价值而不是商品本身的的实用性。他们喜爱物品的符号意义超过了对于物品本身的喜爱,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在被动地充当商业营销活动的对象,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进行消费活动,去获取商品,并在物欲消费的深渊里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王勇.当代大学生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3. [2]李小琼.我国中产阶层家用汽车消费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3]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历史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2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