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

2022-11-03 11:57:4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华南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欢迎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土壤,修复,污染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华南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与应用 中山大学

1.仇荣亮,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实施和推广,对创新点1234均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12345678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2345678910的作者。

2.汤叶涛,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及其机理的研究,对创新点23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著123456的作者。

3.王诗忠,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植物稳定与植物阻隔的研究,对创新点13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16的作者。

4.章卫华,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污泥生物炭固定重金属机理以及化学淋洗修复的研究,对创新点14均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23678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4810的作者。 5.晁元卿,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构建微生物辅助植物稳定修复模式,对创新点1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的作者。

6.叶志鸿,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研究水稻根泌氧能力与其重金属吸收和积累的关系及相关机理,对创新点3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7的作者。

主要完成人 7.仇浩,副教授,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职称、完成单完成人,参与污染农田土壤化学固定-植物阻隔联合修复及污染土壤化学淋洗技术研位、工作单位) 发,对创新点34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45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6

作者。

8.韦献革,讲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参与构建若干化学淋洗修复的新组合反应体系,对创新点4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23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0的作者。

9.董汉英,高级实验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参与设计研制土壤污染化学修复成套设备并进行实际应用,对创新点4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234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0的作者。

10.黄雄飞,实验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参与复合污染场地化学修复及污染农田土壤植物阻隔联合修复,对创新点4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57的发明人。

11.阮菊俊,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土壤重金属化学修复的研究对创新点4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7的发明人。

12.刘文深,初级,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高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机理以及化学修复的研究,对创新点14均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7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的作者。

13.邓腾灏博,中级,工作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中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理以及低污染土植物稳定修复研究,对创新点23均有创造性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36的作

- 1 -


者。

14.赵本良,副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高污染土壤微生物固定重金属机理的研究,对创新点1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5的发明人。

15.赵芝灏,中级,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主要贡献:项目完成人,负责化学淋洗修复的研究,对创新点4有创造性贡献。是发明专利234的发明人,是代表性论文10的作者。

本成果属于土壤环境学领域。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是重要的国家需求和国家战略。由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类型多样、空间变异大、修复目标不一,因此,如何针对不同污染类型与污染程度土壤构建低成本、高效率、适应性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是我国土壤环境领域的重大前沿课题。本成果依托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围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历经十七年攻关,创造性构建了高污土壤植物稳定、中污土壤植物提取、低污土壤植物阻隔和工业场地化学修复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设备和示范;并持续为国家和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 构建了以植物稳定为核心的高污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破解了热湿地区酸瘠毒重污染土壤金属扩散难以控制的困局。研发了一批能成功应用于高污土壤植物稳定修复的能源经济植物;首次定量揭示了污泥生物炭及功能微生物对重金属的钝化与扩散控制机制;创制了华南热湿地区低成本可复制的高污土壤化学-微生物-植物定联合修复模式,攻克了热湿地区植物稳定修复的区域难题。

(2) 构建了以植物提取为核心的中污土壤联合修复技术,揭示了植物重金属富集新机理,改变了对镉等重金属元素毒性的传统认识。发现了多种多金属超富集植物品种,为植物提取修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揭示了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转运、富集、分布和解毒机理;发现镉在超富集植物中存在生理功能;构建了中污土壤多金属植物提取修复技术模式。

(3) 构建了以植物阻隔为核心的低污农田修复技术,突破了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农生产难以兼顾的技术瓶颈。揭示了根系渗氧率在水稻金属吸收和低累积品种筛选中的关键作用;发现铁硅基材料对根表铁膜形成和重金属吸收转运具有耦合阻控效应,可使90%以上稻米重金属含量稳定达到食用安全标准;实现了重金属轻度污染稻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达标生产

(4) 研制了以化学修复为核心的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建立了国内首套化学洗成套设备与工程。创新性地合成了一系列重金属选择性高的新型土壤淋洗剂;阐明了有机螯合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在阴阳离子淋洗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构建了若干化学淋洗修复的新组合反应体系;建立了国内首个化学淋洗修复示范工程,推动了土壤化学修复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本成果申请国家专利23件,授权发明专利1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313篇,SCI收录155篇;建立四种类型的修复基地/工程8个,面积近5000亩,形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华南模式,为我国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与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依托华南的区位优势,参与从国家到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管理工作,为国家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编制、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论文1Structure, variation, and co-ccurrenc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bandoned sites of a rare earth elements mine

论文2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the Zn hyperaccumulator Noccaea caerulescens and the nonaccumulating plant Thlaspi arvense in response to low and high Zn supply

论文3Nickel and 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hyperaccumulating and non-accumulating plant

- 2 -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

专著目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v6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