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学术著作与学术成就

2023-02-18 21:4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易中天的学术著作与学术成就》,欢迎阅读!
学术成就,中天,学术著作
易中天的学术著作与学术成就---郭勇健20070214 星期三 上午 11:51易中天先生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开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媒体称之为学术超男超级教授超级书生等等,似有一种将他看作娱乐界人士的趋势。然而,易中天首先是一位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如杨曾宪先生所言,中天首先是一位美学家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位美学家本文试图考察作为学者的易中天简要地评述他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成就。

易中天的学术处女作是〈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这是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这本书不过是十万字左右的小册子,印数也不多,出版后似乎没有引起学术界太多的关注,至今也没有再版。但是对易中天而言,它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专业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易中天的兴趣显然更为形而上一些。研究的不是文学史,而是文论史,而且他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走的是美学的路子,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属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个部分。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重要文论,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研究易中天顺藤摸瓜,小中见大,把握了整个中国美学史的内在脉络。因此,《文心雕龙》是易中天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块奠基石。

80年代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面世,易中天立即为之倾倒。他说,《美的历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有学术研究,为什么要做学问?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人生。也就是说,为人生而学术。因此,一个人文学者,就应该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历史的遗产当做鲜活的对象,把做学问、写文章、出版著作变成自己生命的流程。《书生意气》)从此,易中天自称读李泽厚长大的一代,并期望自己写出一部达到《美的历程》之水准的《中国美学史》。这部《中国美学史》易中天写了多年,始终没有最后完成。也许易中天现在已经放弃了写作《中国美学史》的念头,但是,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历史的遗产当做鲜活的对象,这种研究学问和解读历史的方式,却成了他终身一以贯之的信念。

易中天的第二部学术著作是和邓晓芒合著的《走出美学的迷惘》邓晓芒易中天更早研究美学。还在读硕士期间,邓晓芒便写出了一个美学纲要,独立地创造出了一个美学体系。中天是当时唯一能够完全理解并完全赞同这个美学提纲的人,并从此开始了与邓晓芒在美研究领域的合作。1989年,他们在那个美学提纲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一部30余万字的专著《走出美学的迷惘》1999年,《走出美学的迷惘》易名为《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关于《黄与蓝的交响》邓晓芒曾说:此书推迟了两年面世,使中国美学界停滞了20年。《中西文化视域中真善美的哲思》)的确,《黄与蓝的交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美学体系,这个美学体系当时命名为实践美学,后来则称之为新实践美学。所谓新实践美学,顾名思义,也就是对以李泽厚为代表的旧的实践美学的一个超越。这是在哲学人类学的基础上,会通了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对美、审美与艺术做出的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解释。比如它重新论证了艺术起源的劳动说,提出了审美本质的传情说。我们也许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许多问题在它的立场上已经被解释通了。作为一个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必然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拥有它的一席之地。这个意义上,中国美学界确实不曾给予新实践美学以应有的重视。现在看来,《黄与蓝的交响》仍带有传统哲学美学的上而下的性质,这似乎是它不被广为接受的一个原因。


此后,易中天邓晓芒的合作便结束了。邓晓芒一头扎进德国古典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之中,易中天则逐渐从纯粹美学过渡到艺术学的领域。大致说来,邓晓芒的学术是越来越思辨,易中天的学术是越来越实证。

艺术人类学》便是易中天的美学研究向实证靠拢的一部著作。人类学三字便立即使人想到一种实证性的研究经验性的考察,使人想起心理学美学的那种自下而上研究方式。然而,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仍然是以思辨的方法统率实证的材料,保证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形上品格,只是那种自上而下的痕迹已经越来越隐蔽了。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尽可能做到不从固有的理论出发,不从定义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因此,这不再是一种哲学,而是科学美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艺术。在易中天看来,艺术是美学发展的现代阶段。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自己最为满意的学术著作,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中天独立地提出了一种艺术理论:人的确证说。人的确证这个术语是马克思的,但是,关艺术人的确证说却是易中天在考察原始艺术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研究得出的一种艺理论

易中天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确证。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人的确证就是艺术的定义。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许多情况下,旁人往往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所创造的东西。邓晓芒2001年新版《艺术人类学》作序,序文命名为人的确证需要产生艺术,这句话显然是对易中天艺术理论的更为准确的表述。的确,人的确证这个说法首先是对解释艺术的人学立场的强调,并且是在这个立场上所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的可以成立的学说,它不能看作是艺术的定义。

后来,易中天艺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写了《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作为专门的一种艺术原理,本书比《艺术人类学》前进了一步。我们知道,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包括蔡仪和李泽厚在内,基本上都是在一个抽象美学的框架下顺便提及艺术的,我们很少见到一种专门的和独立的艺术原理。有之,则是如朱光潜《诗论》之类的门类艺术艺术原理。那些在高校中流行的各种《艺术概论》,只是知识性的,而非原理性的;是教科书,而非学术著作。如今,易中天的《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填补了中国学术界的这个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采用了一个从多角度观看艺术的方式,艺术看作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性的系统,一共为艺术下了哲学的、理学的和艺术学的三个层次的定义。这是对他自己固有的艺术理论及其研究方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新实践美学的一种发展。

然而,《人的确证》不曾引起应有的社会反响。其原因可能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易中天在这部著作中初次尝试将学术通俗化和趣味化,大量的短句和口语,不时杂以几句幽默全书绝少引文,甚至全无注释,这些都大大地违背了人们对学术研究专著的一般看法和固定看法。于是,一部本来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却十分遗憾地被学术界忽视了。

易中天关于美学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这本书于2005年出版,2006年以《易中天谈美学》为名再版。总的来看,本书没有展示出多少对美学或艺术问题的新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它的表述方式看,它可能是易中天迄今写得最好的美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多年以来,易中天从不间断地反对那种木乃伊式的学术著作,从不间断地寻找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从不间断地尝试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追求成功地体现在《破门而入》之中。《破门而入》以演讲谈美学,可比拟于当年朱光潜以书信谈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tT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