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加强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讨

2023-11-29 05:4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加强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讨》,欢迎阅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探讨,培养,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加强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讨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最近几年开始逐渐兴起的政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各大高校继续完善规范和标准。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培养人才时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对加强人才培养的策略进行阐述,促使该专业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人才培养的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加强人才培养;思考与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领域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不断重视,各大高校也开始逐渐扩大该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话题。目前,人们逐渐将该专业看成一个整体,这也给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专业的持续建设工作夯实的根基。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相较于高校内其他学科,仍是新兴学科,需要不断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仍是没有较为清晰的标准和方向,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需继续加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仍显得较为薄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明确

在制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以实际为基础核心,并要高于现实。高校应对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更加贴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当前形势下,不应将该专业定性为研究专业,将其专业学生当成日后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这些人才培养方向已经脱离实际。另外,在加强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的检验,确认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已经达到预期标准,如果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那就可以将其看成无效培养。 (二)培养科研能力意识薄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选修课和探索性课程方面较为局限,也较为缺乏能够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选修课有利于专业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深入,扩大理论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培养专业学生探究能力。但是纵观当前该专业的具体情况,该专业学生可选择的选修课少之又少,学习内容大多都是学术讲座,以及讨论学术性质课程,由于该专业是高校新兴专业,很多教学内容数量少、质量差,在课程管理方面没有明确规范,对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忽视,对专业学生开展研究以及论文选题方面都造成了直接影响。

(三)忽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在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自杀或自残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很多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导致其年龄与学习成长速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成长不统一;另外,当前各大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一部分学生心理压力每况愈下,尤其是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种新建专业。只有引导该专业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使其形成优良思想品德,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加强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对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心健康。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加强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制定整体原则,多方面培养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想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应制定出一个整体性人才培养系统,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高校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该专业的核心内容为基础,制定能够贴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学生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提高自身在社会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充分体现自身价值。高校教师在加强培养该专业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应使知识以及就业等方面同步进行,努力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的培养人才方案,促使该专业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占据有利局势,帮助该专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会中得以全面发展。

首先,加强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人才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以我国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为灵魂,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守法的高尚品质。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效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相应的解决问题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最后,要加强培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各个企事业单位的理论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党政机关工作时,能够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讲与管理工作;在从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时,充分发挥岗位职责。

(二)建设师资力量,建设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人才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高校在建设该专业教师团队时,应对高校现有的该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进行有机整合,将专业特色尽最大程度体现出来。另外,高校还需对专业教师资源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引进优秀的哲学家、政治家等具备高水准的教师加入到高校该专业教师队伍,并积极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促使高校学科得以有效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加强人才培养做出教师资源的有利保障。这样,将教师科研工作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促使学生通过这些优秀的教师带来了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开阔自身的专业视野,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深刻的认识,并做出正确积极的评价。 (三)分析学科联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各大高校设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已归纳为二级学科,要快速推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实践能力等方案的制定进度。要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内容、站在加强培养专业人才的角度,开展相应的制定方案工作,不断完善、设置该专业的学位课程。高校可以对国外较为先进的马克思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展开分析和借鉴,制定出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对专业课程敢于实践,能够开设出更具备研究性专业课程,从而促进该专业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纵观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高校教育中仍属于新建专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专业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知识与高校其他学科之间产生的联系和交叉,有深入的了解。要想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促使专业学生科研能力被有效提升,就需要努力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在教授学生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紧密结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今社会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学术知识扎实、实践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在开展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时,需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建设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专业师资力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以及理清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等策略方法,促使该专业在高校中得以持续发展,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备高素质复合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阎树群, 吕亚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 理论导刊, 2018, 000(008):90-95.

[2]林光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 人文之友, 2018, 009(009):16. [3]刘晨华.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30):124-12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c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