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及差异比较

2022-12-25 13:2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及差异比较》,欢迎阅读!
中美,辅导员,差异,高校,制度


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及差异比较

摘要: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系统化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相比,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深入剖析两国之间德育教育管理中的异同,有助于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美;高校辅导员;差异比较

当前,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速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德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为了能加快融入国际化步伐,高校思想政治德育工作必须要善于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和借鉴,积极探索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又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新路径。



一、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由来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产生源于两股力量的作用:一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帕森斯于1908年在波士顿开办的心理辅导中心,任务是帮助青年认识自己的志向、能力和兴趣等,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心理卫生运动倡导者比尔斯于1909年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并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用以宣传心理卫生相关知识,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辅导工作的发展。美国早期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纷纷设立心理学辅导学科并很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各高校先后建立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通过广泛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辅导体系,种辅导本质迅速由心理工作转变为育人工作是美国学生管理工作的早期雏形并发展至今。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由来

1933年,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年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校设有政治部,大队配备政治委员、支队配备政治协理员、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1952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试行政治制度 的指示规定,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随时掌握教职工和学生政治思想等情况。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辅导员的工作领域正在不断延伸,角色定位已从最初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走向多元化,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



二、中美高校辅导员差异比较

(一)工作理念与定位






美国高校辅导员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消费者第一,通过为学生服务来促进学生学习和个性化、全面性发展的实用理念;我国思想政治辅导员也坚持以人为本,但更突出的是教育管理,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个人修养等。美国高校辅导员首先是作为一个服务者,然后才是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基本不涉及教育者身份;而我国高校辅导员是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于一身的全能教师,同时辅导员还要结合工作需求开展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工作内容

美国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两方面。服务主要指心理咨询、日常生活和辅助学生三个方面,极其重视心理咨询服务是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心理咨询主要包括心理咨询服务、就业服务等;日常生活服务则是指为学生的食、宿、娱乐、行为、学习提供帮助;辅助学生基本包括为学生创办的社团筹集资金支持、必要指导及监督管理等。管理方面则主要包括学生行为、公寓、安全保障、医疗保障、教派管理等。我国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分为教育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其中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班团组织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的养成教育管理方面辅导员主要是依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开展日常奖惩、评价等;服务主要包括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特殊群体帮扶等。相比之下,由于职责划分相对混乱,事务性工作繁杂,我国高校辅导员在专业性、服务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重点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方面。



(三)工作方法

美国高校辅导员长期坚持实行的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通过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来促进学生学习和个性张扬,使其工作方式具有服务性、民主性、助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他们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在中国,辅导员强调为先,更多是体现应试教育下让学生学会什么,这种相对突出管理的工作方式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辅导员在运用现代化设备水平上较美国有一定差距,软件开发、推广应用等方面进步缓慢。反观美国高校辅导员,学生的各类信息处理、查询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



(四)学生管理制度

美国高校的学生相关管理制度是依据政府的法律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行为,操作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人员执行的同时,管理人员也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大众监督;我国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偏于泛泛,是由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没有过多考虑校际之间异同,高校之间差异不大,并且不是特别健全和完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也是比较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IM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