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2022-08-26 21:44: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绝句》,欢迎阅读!
绝句
17.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1.学习古诗《绝句》,会认“鹭”等5个生字,会写“吴”等8个生字。

学习目标

2.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2.搜集杜甫的资料及作品。

教学环节

导案

1.背诵《望庐山瀑布》

7.写出两首自己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

2.导入:诗人借气势磅礴的瀑

道的杜甫的诗词。

布之美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1.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课(用时:和赞美之情。这节课,我们要学习5分钟)

另一首古诗《绝句》(板书:绝句)

_______________

3.组织学生交流杜甫及作品。 1.教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诗(用时: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2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

1.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体会诗歌欢快的美感。

2.交流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3.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4.自主识记生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如,生活识字法识记“吴”:吴是姓,口天吴。形声字识记“含”“岭”“泊”“柳”。字义联想识记“鸣”

8.解释词语。 鸣:____________ 千秋雪:_________ 万里船:_________ 泊:_____________ 9.组词。

10.一字组多词。 泊( 鸣( 11.把古诗补充完整。 两个黄鹂( )翠 ,一行白鹭(

2.介绍杜甫的生平及作品。

________________

学案

达标检测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1.制作多媒体课件。

15分钟) 和哪些颜色。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5.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画


面的意境。 5.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

西 千秋雪, 东吴( )船。

1.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 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1)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语。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1.默读古诗,在教师的引导

12.找出古诗中表

下体会词语的妙处。

示颜色的词语。

1表示颜色的词语:黄、



翠、白、青。

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数量的词语:两

13.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

4)作者都描写了哪些近景、个、一行、千秋、万里。 远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品诗感悟,熟读成

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

3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4)近景:两个黄鹂鸣翠

含:____________

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

泊:____________

诵(用时: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10分钟) 诗句作为标题。

2)小组交流展示画作。 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5.尝试背诵古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

四、巩固生字,练习写字(用时:

2.学生认读、组词。 3.引导学生注意书写要点: 1“岭、鸣、绝、泊、柳”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4.根据意思写诗句。

同桌互听

1两只黄鹂在翠

3.1)根据自己对诗意的

绿的柳树上欢乐地歌

理解,选择喜欢的诗句画画。

唱。

2)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

2透过窗户看得

4)从色彩、声音、动态

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

等方面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

雪。

不同,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_______________

4.背诵古诗。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根据生字的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岭 上下结构:吴 3.观察字的结构及笔画。 4.观察老师的示范注意要领:



15.抄写词语。 东吴 窗户 山岭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东吴万里船。

10分钟) 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鸣”

字的右边是“鸟”,不要写成“乌”


“柳”字右边的竖撇不要写成点。

2“岭”字的右边、“含”字

1“柳”要写得紧凑些。 2“窗”下的“囱”注意写



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舒展。 正确。



5.练习书写。









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



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3J.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