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远门

2022-12-30 03:53:4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八岁出远门》,欢迎阅读!
岁出,远门,十八
十八岁出远门赏析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十八岁,是阳光灿烂与美好梦想的年龄,刚刚走出了羞涩青春懵懂状态,充满对青春的幻想,对成人世界的好奇的我们多么想去探寻一下更为遥远的世界!渴望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一个远离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不要受任何人的管辖与制约,情在广阔的天地中酣畅淋漓,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儿时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带着这种兴奋、好奇,与渴望,十八岁的“我”踏上了出门远行的追梦之旅。

《十八岁出远门》的作者是余华,19604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马原、洪峰、孙甘露、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多国文字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是不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本篇《十八岁出远门》是他的成名作。

莫言说:“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是的,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特点。《十八岁出远门》是作者受卡夫卡的影响下写成的,是一种“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我们读完文章后,最大的感受莫过于“荒诞”。确实,读完之后我们好像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不理解这个短篇小说在表达什么意思,甚至其中的情结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要突然出远门?为什么作品中的“我”表现的那么搞笑?为什么那个司机的行为那么奇怪?那些人为什么这么理直气壮的拿车箱后面的苹果并且司机也不制止,反而因为我帮他而生气我?整个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样,因为根据我们的平时经验觉得类似这种离奇古怪的事情只有在梦中才会发生,很多情结突如其来地出现在脑海,又突然出现另一个更为奇怪的画面。

小说一开篇,就如同一个梦的开始。突如其来,一个梦境、一个随着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开始了。“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用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初次出远门内心的漂泊茫然,同时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以欢快的节奏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你走过去看吧。”是的,远行的路要靠自己探寻,远行的意义要自己去领悟,复杂的社会同样需要自己去闯、去适应。自己不去试过,又怎会甘心。有些事情年轻时决定了就去做。即使处处碰壁也在所不惜,因为那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我”从头至尾都惦记着旅店,虽然偶尔“我还没为旅店操心”。“旅店”象征着“我”心中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而那没有具体地方的旅店便是“我”生命中所要永恒追寻的理想家园。也体现“我”对未来的茫然。“我”也许会在快乐时暂时忘记理想,但当迷惘不知所措时,理想又会占据“我”的心房,时时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所以远行的途中不能没有“旅店”。

“那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这是梦境中的“漂浮感”。总是在追求,但是总也得不到,好像永无休止,又好像近在咫尺,“我”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迷茫继续前行的。

一看到有人,就亲切的称呼对方为“老乡”、我成功地坐上了司机的车,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同时因为司机允许我吃他的苹果,而天真的认为“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我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他把手搭在我的肩上”,讲述他的恋爱,“我”觉得“我们已经是好得不得不能再好的朋友”·····这是年少初

1 / 2


与外界接触单纯的心理,说不清是可爱还是幼稚还是“傻”。其实陌生人之间很容易打开话匣子,因为对彼此的不了解和无所顾忌。由此可见青春年少的“我”依然不太成熟,极易被所谓的物质利益所左右,难以辨别现实世界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本来以为“我”的远行就要这样继续下去,平淡无奇,不知道终点,也不知道何时停止。然而接下来却发生的一系列超乎常理,却又合乎情节的荒诞经历,把整个平常的远行推向了高潮,扣人心弦。首先,“我”和司机都不知道旅店在哪里,也不知道车要开往哪个方向,只是一味的向前开。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非常理直气壮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时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荒诞性的描写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但正因为其“荒诞”,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最终“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虽然“我”被打倒在地的虽显得很无奈,但“我”心里不甘被打败;尽管现实世界极其的冷酷与荒谬,但“我”却绝对不会轻易向现实低头。

梦的功能是欲望的满足,对这篇小说的探究无疑是一种愚蠢的行动。正如当你举着一大推答案在他面前征求时,他会说“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莫言说“梦是没有确定的意义的,仅仅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过程,它只能是作为梦存在着,如同人圆梦一样,除了胡说八道之外,还能说什么呢?”很多小说,它的故事情节我们有时看不懂,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一件事情必须要分析的很清楚吗,必须要搞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吗?其实完全不必要,对于小说,我们能做的就是看看而已。

虽然“我”在心中把社会美化了,但它残酷的一面仍旧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会中人的冷漠与伪善在司机拒载,以及他听说自己的苹果被抢劫时不仅毫不在意,反而对“我”的伤口幸灾乐祸等事件中一览无余;他们的势利与贪婪。而他们的出击更是在“我”的遍体鳞伤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事实。尽管社会是冷酷的,但“我感到着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他信我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可见,“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十八岁的孩子就是这样,不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总是可以看到好的一面,因此从不放弃希望,从不失去信心。虽然有时候他们把世界想的太简单,但他们也会获得生活的磨练,指引着他们前进的动力。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Tj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