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诗词学习笔记

2022-12-27 12:0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诗词学习笔记》,欢迎阅读!
文言,上册,诗词,语文,年级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论语七则》 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笔记

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㈧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 “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

1 / 3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避”..躲避。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

二、翻译下列句子1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呼尔而与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4、所识穷乏者得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6、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比喻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4、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5、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马说》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有名马:所以。///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4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才”指才能13而临之:握;// 鞭子;//(它)跟前。 14真无马邪:难道 15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QHi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