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新的生长点

2022-11-21 17:1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师生新的生长点》,欢迎阅读!
生长点,师生
幼师生新的生长点——成长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

幼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幼儿园培养合格师资,传统的办学规格提出的是: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而当今随着家庭教育的发展,一个现实的教育选择——家庭教育援助,又赋予了她们新的使命——担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

一、幼师生成长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代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和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为代表的古代家训,就有几百种之多。特别是《颜氏家训》这部古代家庭教育论著,成书于公元590年左右,比誉为“资产阶级教育之父”的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家庭教育著作《母育学校》早一千多年。如果说《母育学校》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早的家教育著作,那么《颜氏家训》就是中国和世界封建时代最早的家庭教育专著。近代,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继续发扬,民国年间出版发行了几十种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有代表性、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鲁迅先生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为代表的一系列家庭教育文章,特别是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自1925年问世以来,到今天还继续再版。建国以后,国家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很重视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1952年由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中规定: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教育委员、校长等组成。定时反应家庭对学校的意见,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以密切家庭和学校的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胎,出现了大批独生子女,家长把家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庸中的佼佼者”。党中央觉察到了社会的强烈需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视家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80年代,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家庭教育杂志《父母必读》1982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1984年第一张家庭教育专业报纸《家长报》在武汉问世,1985年被称为空中学校的我国第一个“广播父母学校”在四川开播。1989年第一个全国性的家庭教育学术团体“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90年代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进入学校,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惑,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理论指导。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儿童工作纲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要求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的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的基础知识。在普及的基础上,纲要第一次提出“师范院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具有前瞻性和引领师范院校潮流的北师大在80年代末期


率先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选修班人数达一千多人,造了北师大选修课人数的最高纪录,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家长到学校听课。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赵忠心教授的著作《家庭教育学》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从此,家庭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很多师范院校开设,也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目前,社会十分重视学前儿童成长,国家提倡教育从娃娃抓起,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形势下,幼师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便滋生了一个新的生长点——成长为一名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这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幼师生成长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未来职业的需要

从学校教育的实践看,我对幼师部学困生和行为问题生进行了学困原因及问题成因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存在不爱学习学习能力差、行为习惯差、自律意识欠缺、是非观、审美观、价值观、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有道德的、有心理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也有社会因素影响的,但这些学生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绝大多数来自“问题家庭”,有着深刻的家背景都与其家庭组织、家庭环境、家长教养及从小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量事实表明,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学校,而根源在家庭,反映在现在,成在幼年。

从家庭教育的实践看,同一些家长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达成的共识是:家庭环境、父母的生存状态,对工作、生活的态度、与周围亲戚朋友的处事方式、行为习惯、言谈举止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的养成和智力发展。现列举两个典型案例说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与家长的关系,如:孩子小时候画画,一般家长习惯于按大人的意志要求“画的像”,孩子画出来不像时就要求仔细观察、擦掉重画,不惜橡皮铅笔,擦了画、画了擦,不厌其烦,直到画的有了些模样为止。结果导致了孩子长大后做事似乎是在追求完美却严重影响效率的不良后果。用现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来看,孩子画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自己心中的画,孩子画什么、怎样画、画成什么样子由他的心理状态、自我感知、认知规律和操作能力决定的。要求画得像无异于奴役孩子、揠苗助长。再比如:我曾与几个注意力品质不够好的学生家长深入探究过形成的原因,家长的做法有一些共同点,一是孩子小时候做事时爱催促,总嫌孩子动作慢。幼儿成长规律的角度分析,当大人按大人的能力和速度要求孩子,而孩子无能按大人要求做时就产生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渐渐地她干什么事都不会很专注的按自身的心智水平去慢慢感知,去内化、去建构,而是急于应付,去完成,造成浮躁专注力不够高的后果,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孩子们的思维安静而缓慢,像一条精神的长河在生活的海洋下面缓缓流动”;二是家长对孩子小时候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喜欢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等“重复”的行为不理解,支持不够,甚至错误地认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iu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