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 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

2022-08-24 12:50:5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案例 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欢迎阅读!
教育,不灵,案例,为何,方法
教育案例 教育专家的方法为何不灵?

一个师范生,学教育学的时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教育专家,有一次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地不摇了。这个师范生真的佩服这位专家,于是一直记着。后来他毕业了,好长时间后,他竟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小朋友在路边摇晃着小树苗。他也学着那位教育专家的口气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可小朋友却说: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么会说话呢,他晕了!

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大潮河) 【点评】

教育专家的办法为什幺就必须灵? 我也想起了一个故事。

说古时候有一个人决心学医。他读了一些医书,记住了,然后就给人看病。看了一个,没治好,又看了一个,还是没治好。人家问他:您怎么治不好呢?” 这位先生愤愤地说:我明明是按照医书开的药方,可恨这些病人不按照医书得病!”

大潮河老师说的这位师范生也是在按照医书(教育专家的成功案例)在开药方,结果也失败了,他和那位蹩脚医生一样,责备学生为什么不按照教育专家描写的那样幡然悔悟。这不是很有趣吗?

不很有趣。有点可怕。说明我们的师范教育有问题:只让学生记住了某些现成的结论,没有帮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责备学生,不会反思自我这样下去,我们的教师队伍里可能叉会增加一位牢骚家.这种人已经够多了,都是我们师范教育的产品。

根本就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样去行动,就像医生不能要求病人只得标准病一样。

有的孩子可能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换位思考能力强,有同情心。对这种孩子,你用拟人法是可能唤起他对小树的同情的。有的孩子可能缺乏想象力,


现实.死心眼,或者不善于换位思考,或者缺乏同情心,对这种孩子,你用拟人法就可能完全不顶事。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医生有时候用某种药,不也不顶事吗?怎么办,换一种药再试试就是了。再不行,重新检查,重新诊断。谁说过解决学生问题必须一次完成?

这地方我们就看出某些师范毕业生的思维方式多么狭窄,多么死板,多么拘谨,一点都展不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们经验少。愚以为,经验少不是主要原因。 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很难刨造和积累新经验。你想,一个认定病人应该按照医书得病的医生,上哪里去积累经验?他根本不想学习经验。病人得病超出医书,这本是研究新问题的好机会,他却觉得可恨。其前途可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N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