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是党政公文的生命线

2022-12-24 13:1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民性是党政公文的生命线 》,欢迎阅读!
人民性,生命线,党政,公文
人民性是党政公文的生命线

作者:张清华

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4



文/张清华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公文什么样?多数人没见过。有何现实借鉴意义,更少有人研究探讨。最近,收到一本1951年出版的专著《人民公文》。作者董坚志,吴县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普通教育读物的编纂人,编著出版了大量文牍读物。《人民公文》出版至今已有60多年,在新时期读这一旧作,仍很受启发。特别是联系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研究党政公文的人民性,对于改进文风,提高公文质量与效率,确有现实意义。

《人民公文》出版时,我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尚未发布。作者根据掌握的大量资料公文处理工作实践,参照各类公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人民政府适用的公文写法,编著了这部专著。’其中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鲜明提出公文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新中国建立后,在实施新政的时代,公文也因政治的进步而革新。公文不仅是干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同时是工农兵大众需要利用的文件。因此,公文不独干部要研究,人民也应悉学习。二是提倡公文革新要体现人民的要求。一要废除照抄作风,二要反对文牍主义,三要消灭公文旅行,四要建立负责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公文研究蓬勃发展,论著层出不穷,且屡有创新。论及公文性质时,多涉及其共性。如公文政治从属性、权力约束性、严格规范性、严谨程序性、直接记录性等,但对我国当代党政公文的人民性论及不多。当然,也有精彩之作。如非秘书刊物上曾刊载一篇文章论及:邓小平一生主要从事国家党政军领导工作,有着极其丰富的公文写作实践和理论《邓小平文选》有半数是公文。综观这些颇具典范的公文,无一不充满着强烈的人民性和社会实践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办理党务与政务形成的公文,其最大最本质的特性是人民性。人民性是党政公文的生命线。强调党政公文的人民性,这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昌远先生在专著《中国公文发展简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公开申明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而其制定的公文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意志的”。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929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在这一办法的总则中,特别强调了办理公文要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文社会主义时期的公文,其服务性质转变成为人民服务。新中国制定公文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取决于党是体现人民意志的共产党,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机关,政府是人民政府,政协是人民政协,这些领导机关的公文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公文。这也从一个重要方面印证了中国当代公文具有人民性的本质。

人民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终极目标的人民性:“发展为了人民”;科学发展根本动力的人民性: “发展依靠人民”;以及科学发展价值尺度的人民性: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方面。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特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性的要求是和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宗旨一致的,人民性与党性在根本意义上也是一致的:坚持公文的人民性与坚持党性原则也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人民性是我国党政公文的最深刻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原理,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而党政公文是落实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文件形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改革的人民性。改革的人民性主要是指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评价主体,关注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改革试验、探索和首创精神。判断改革是否坚持了人民性,可以从价值、事实和主体三个方面判断。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改革的人民性,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进一步改善民生,坚持统筹社会各阶层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公文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一方面自身也在不断改革,这两个方面都使公文的人民性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以人为本,着重于人民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不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这就要求政党和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奉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人民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制发公文的目的、方法、语言,要符合人民性的要求。这也是以人为本在公文工作的具体体现。解放初期,政府公文程序出版发行,公文内容广而告之。当前,讲究政府信息开,更应尽可能多地对大众公布,不断推动落实。

现时中,确实不时出现个别违反人民利益的公文,比如摊派促销的公文,硬性拆迁的公文违规处罚的公文,以及不顾法纪的公文,其中绝大多数出于制发人与决策者的偏见,或利用公文谋取私利。这些公文在发现或遭到抵制后,一般都得到了及时纠正,但造成的影响一时难以消除。同时,在科学完善的公文落实过程中,一些人曲解或有意歪曲公文内容,使公文要求难以落实,这往往是一些干部忘记了“人民公文为人民”的原则。

政策性的公文都需要人民群众知道与贯彻落实。一些事务性公文,往往是围绕制定、贯彻落实政策性公文而制发的。在我国,一切公文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脱离了人民群众,就脱离了实际,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因而,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党政公文工作进一步反复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在公文中体现人民性的重要法宝。

史地看,人民公文是改革的硕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政府,党政公文能全面地体现人民性。在封建时代与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及附属的旧政权内,人民利益被剥夺,根本谈不上人民公文,更谈不上公文的人民性。今后,坚持人民性仍是公文改革尽可能遵循的重要原则。公文改革,在根本意义上,是为人民服务,是体现人民的意志,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其次,才是公文规范与效率。公文改革,分为政治性、业务性与技术性三个层面。坚持人民性,是公文改革的最高层面,最主要的目标,业务性的改良、技术性的革新,需要服从服政治性这一大目标。衡量公文价值的标准首要的是人民性。毋容置疑,为人民服务的公文是好公文,倚权谋私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的公文就不是好公文

我国党政公文的人民性,既表现在行文的目的上,也体现在公文表述方式和诸多行文方法上。在公文制发方面,表现为行文目的为人民,行文内容惠人民、行文方式利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在党政公文执行方面,需要人民了解公文,掌握公文内容,实践公文的要求,监督公文要求的落实,享受公文落实的成果。

如何在党政公文运行中体现人民性,服从人民性,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坚持“人民公文为人民”的原则,反映时代要求与人民


利益。首先,公文决策者、制发者都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多搞调查研究,向专家咨询,征求意见,不想当然。提倡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与现实诉求。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公文效率。同时,要按党的十八报告的要求,下决心改进文风,树立良好文风,用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公文语言与形式,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注重公文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公文要求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目标,进一步突出了人民性。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研究与践行党政公文的人民性,是更具现实意义的一大研究课题。

(作者系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EY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