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日语外语翻译工作实践》,欢迎阅读!

日语外语翻译工作实践
日本语,简称日语,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种主要为日本列岛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语言。虽然日本并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其官方语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了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语是日本的公用语言是不争的事实。
[摘要] 通过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二十多年的亲身体验,感受到翻译工作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深切体会到翻译工作离不开实践,耳听、脑想、口说一气呵成的难度,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翻译水平,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 [关键词] 翻译 实践 提高 [内容]
综合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家的阐述,可以将 “ 翻译 ” 的任务归纳为:通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实地转达原文原话的意思和风格,使语言不通的人能够相互沟通、理解。即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意思传达。认为翻译不是语言转换,是不全面的,认为翻译仅仅是语言转换,也不全面,转换语言是手段,不折不扣、原原本本传达意思才是目的。翻译是形式与内容、方式与目的的统一。译员不是机器,翻译不能机械化批量化生产,它不是从耳朵里输入一种语言,就可以从嘴巴里自动地流出另一种语言的对等语。翻译工作是高度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对合格翻译的要求,历代翻译家也都有不少评述。 由此可见,掌握运用一门或几门外语,能够达到精通的程度,无疑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学校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在实际工作中时,常有杯水车薪之感。随着工作接触的专业范围越多,越感觉到语言的复杂和翻译的难度,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业务水平,除了学习他人的翻译理论、技巧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翻译实践。在翻译中灵活运用他人的经验,摸索总结自己的教训体会,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才能逐渐丰富个人的语言知识,才能在各种行业、不同范围充分发挥出语言桥梁的作用。 一、 听、想、说,在实践中加深体会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特别是文字方面,日本从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中文和日语之间,有很多汉字、词完全相同,但又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在语言体系的特征上和表达思想意识的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走在日本国某城的街道上,如果听不到他人的讲话,眼睛看到的是汉字书写的招牌广告时,也许会忘记是身在异国他乡,同形同义的汉字确实为日语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不少方便,例如:人、手、山、河、水、火、日、月、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外国等词语除了发音有些差别,其意义完全相同,翻译时就可以原封不动地使用,但是很多的同形词还是存在相当大的意义差别,比如汉语中的“手纸”在日文中是指书信,日文的“切手”译为中文是邮票的意思,日本麻将馆门口树立的招牌“麻雀”二个字与中文的麻雀本意相差甚远。
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同形词的差异越来越大,有些词语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它们的微妙差距,尤其是中译日时,既要不脱离原意又要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做到忠实原文、通顺易懂,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有些中国特色的事物只得用中文特有的词汇表示,难免就成了中国式的日语,例如只有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的“上山下乡知青”,我曾译为“舍に住着いて働く知識を持つ若者”、还有中华料理中很多特色菜肴,像“拔丝箩卜”、“拔丝苹果”就译为“大根のバースー”“リンゴのバースー”,这种直译不在具体的环境下,会使人听得似懂非懂,但又找不到恰当的同义词直截了当的代替。
有些词语在书本上、字典中一看就一目了然,却往往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合适,很怕使用不当闹出笑话,所以我经常是用一、二个生硬的动词来翻译,记得曾经与日本熟人闲聊时,问他最近工作还忙吗?得到这样的回答:“猫の手を借りたいほど忙しくて”忙得不可开交,这句话直译就是都想借猫的手来帮忙,类似这样风趣幽默的惯用词语,听起来感觉是即生动又形象。比如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几年后的大城市里,和发达国家一样出现上下班高峰时的大塞车现象说成“数珠繋ぎ串珠子等等,我经常是在听别人讲过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说,在语言沟通过程中掌握的恰当、贴切的语言表达方式,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正像我们认识一个事物,一个现象,从感性到理性,一开始可能不会理解得十分透彻,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甚至花费很长的时间,才不断地从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现象上认识到新东西、学到新知识,语言也是如此。
二、 听、想、说,在实践中扩大知识面
鲁迅先生说过:“创作难,翻译也不易……,为了想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寻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鲁迅先生所说的翻译过程正是这样,外语中一词多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都有不同的含义,就是在同一系统、同一专业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叫法,不懂专业、不熟悉所处环境,就容易用词不当,句型用错,其结果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月我在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为模具技术指导担当翻译的第一天,一个简单的名词“ベアレングbearing”,当我说出“轴承”后,中方人员随后就问什么轴承?那里用的轴承?我再次询问确认,才知道“ベアレング
bearing”在模具上称为工作带,出现这样牛头不对马嘴、词不达意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不了解这个专业造成的。我在西南铝加工厂担当轧机改造项目的翻译时,遇到类似情况就有了经验,铝坯被轧成板材的过程中,有一个“ワンパスone pass”的指令,不加思索的话很容易认为是一次通过,实际上在当时是指轧一道,根据轧制厚度不同,也许还需要二道轧制。
现代科学技术种类繁多,一个人能够精通和熟练掌握的只能是一种或几种,要想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无所不能的“超人”是不现实的,语言表述也是如此。 三、 听、想、说,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B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