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意识形态存在的三重特性》,欢迎阅读!
当代意识形态存在的三重特性
从人类发展现实来看,意识形态并没有走向终结,它依然行走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解可能更多的是纠结于科学与虚假之分,事实上,现实的发展迫使我们用更为开阔的视野来考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拓展,把每个国家(不同制度)都纳入到这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之中。经济发展促使观念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制度差异下政策措施的趋同并不意味着作为表征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趋同,更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斗争的消解。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转移,将意识形态扩展至包括阶级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过程,揭示出上层建筑和社会个体之间的统治、对立乃至争夺的动态关系。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意识形态的现实走向也符合这种理论作用的实质。当然,日常化、微观化的转变并不是意识形态与过去决裂,只是意识形态作用的延伸和深化。
标签:日常生活;审美;符号;叙事;意识形态
文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武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的输出方式和表现形式由于交流的不断扩大和传播媒介的技术化也显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意识形态在当今人类社会也日益表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存在样态和显现方式。在中国,经过市场经济洗礼和外来文化思潮涌入,利益主体分化,思想多样化,利益主体对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包括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也变得日渐复杂化,影响因素增多。尤其是意识形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趋势中,似乎已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背后。那么,意识形态是否真的已走进历史的故纸堆,成为明日黄花?全球化时代,传统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减弱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意识形态日益向新型社会意识形态转换,如女权主义、科技主义、生态主义等等,它们不像以往意识形态关注社会的各个领域,而是专注于从某个角度或某一特殊领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日益从顶层观念设计走向日常生活大众,言说方式也日益通俗化、平民化,存在样态不断从宏观化走向微观化。“去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当然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质上是隐藏和掩盖自身的利益取向,代之以文化、文明等全社会的面目。商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饮食文化等载体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新的现实承载,充当着现时代意识形态的推广工具。
一、日常审美化
生活世界随着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解体成为哲学研究的转向视域,学者们开始把日常生活纳入研究领域,日常生活成为哲学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尤以列斐伏尔系统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开启了哲学转向的关节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批判精神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秉持和发扬,资本主义社会新阶段下的社会现状和人们日常生活促使学者们运用马克思的理论对社会进行新的批判和阐释。学者们通过对新阶段下人们生活的领域——日常生活进行新的意识形态批判,物化、工具理性、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触角无处不在,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表面生活改善的后面是资本主义新阶段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度异化和物化,异化日益微观化。随着消费异化、景观操控、符号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显著标签,以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当代
国外马克思主义走向批判的前台,试图击碎笼罩在人们生活周围、上空虚假、迷幻的社会存在对人们行为和心灵的控制,批判了消费、符号身份化等多重虚假意识形态奴役下的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状态。
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远不只是一些自觉的政治信念和阶级观点,而是构成个人生活经验的内心图画的变化着的表象,是与体验中的生活不可分离的审美的、宗教的、法律的意识过程。回顾历史可知,康德在其哲学视域中确立了真正现代性意义上的审美范畴。康德认为,“纯粹的”审美体验并不涉及现实的、功利的或道德的外在目的,它只因为其本身而感到愉悦,只涉及审美对象的“无关功利的”沉思,把“美”看作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学说,是无目的、无功利和高度自律的,试图摆脱一切社会道德和政治目的来看待艺术。康德试图超越艺术的发源地来从事审美活动,将艺术定义为纯粹的艺术。18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和19世纪的文艺运动充分运用这一审美理念,借此反对资产阶级对艺术的道德诉求和功利性挪用。现代性和启蒙精神的不断深化和渗透,世俗社会日益形成,在通信技术尤其是电子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审美已经丧失了其自身独特的领域和自主性,大众成为审美主体,日益日常生活化。审美体验变得平面化、肤浅娱乐化,以往哲学家所倡导的“审美救赎”角色不复存在,在摒弃哲学抽象思辨特性之后,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成为美学的活动空间,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充斥在人们生存的各个维度,审美泛化成为日常生活的显性标志。以往与社会政治似乎毫无关联的审美逐渐进入美学之外的天地,不再是美学这块狭隘空间的专属,它日益开始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互动,直至力图影响和参与到社会统治管理的建构中,理论转化为实践行为。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因为美学在谈论艺术时也谈到了其他问题——中产阶级争夺政治领导权的斗争中的中心问题”。由此可见,抛弃了非功利性和非实用性,审美已经成为社会结构及诸多权力的重要构件,无功利的个人情感要素在审美这里已无容身之地。在日常生活中,影视文化、餐饮文化已经让审美承担起了特定群体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已经呈现为世俗化意境中意识形态的载体。利益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思想多样化和审美多样化,其所衍生的意识多样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约束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无法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规则改动和支配的情况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必然会借助于各种方式、途径来表达利益诉求和思想旨趣。甚至主流意识形态本身也越来越借助一种大众偏好的元素,如娱乐等审美元素,来使主流意识形态获得更好的接受模式,从而被日常生活大众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如此,其他意识形态亦是如此,广告、报纸、书籍、影视日益成为意识形态的战场,表现为一种日常审美化。事实上,社会生活被一种更为隐性的近乎隐形的意识形态接手,在这种无形力量的控制下,社会大众除了获得一般性的审美感受,隐性背后的规范和意志逐渐接收人们的活动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v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