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欢迎阅读!

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
作者:金 可
来源:《理财(市场版)》 2021年第3期
金 可
习近平同志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正是为乡村振兴铸魂,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没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也只是有形无神。笔者作为一线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既看到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不足,也看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对照我国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审计发现,随着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基本达到了“七个一”标准,村级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农业远程教育、农村大喇叭以及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基本上达到了全覆盖,使乡村文化民生得到了较好保障,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各级地方政府严格按照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规划,一手抓传统文化阵地提档升级,一手抓数字文化阵地拓展覆盖,加快推进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就豫东地区某市来说,近些年新建博物馆9个,新改扩建市乡图书馆12个、文化馆(站)31个;实施市电视台标准化建设,建成一级台5个 、二级台11个,升级改造33个市乡新华书店;升级乡镇(街道)文化站29个,每个行政村都完善了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农业远程教育到村,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到户。
2.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地方政府着眼于人民群众需求,大力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活动品牌,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实惠。以豫东某市为例,广播电视向户户通和数字化延伸,完成有线电视和网络覆盖户户通;农家书屋纳入村(社区)文化中心,每年续配图书120万册。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进农村(社区),从2014年开始,累计6000场文艺演出,惠及群众600余万人次,成为市民最关注的民生实事。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全部免费开放,每年服务群众300万人次以上。培育出芒砀山汉风民俗文化节、太丘老子文化学校、时庄民俗村等一批区县文化品牌,参与群众年均300万人次。
3.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宣传的不断深入,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思想引领和文化宣传推动作用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深化移风易俗治理、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道德模范、孝善典型的树立等活动,不断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营造了积极向上、诚信友善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激活了乡村文化发展中潜在的群众力量,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引领广大人民群众逐步树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二)存在的短板
1. 文化服务设施未能物尽其用。目前乡村虽然已建设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大舞台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存在着利用率不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例如一些乡村文化广场,除
每天晚上一些在家的村民自发开展一些广场舞等活动外,一年到头很少组织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基本上就是个摆设;由于传统文化的没落,文化大舞台大部分时间就是村民的晒物台;农家书屋设立之后很少有人开门,只有上级检查时才开门,即使一些常年开放的农家书屋也存在着提供的书籍资料无法满足村民实际需求的问题,一些农技书籍都是一些过时且早已普及的农技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村民对最新农技知识的需求。
2. 一些负面文化在乡村还大有市场。农村是广大农民生活栖息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到负面思想文化侵袭的地方,由于广大农民总体来讲还是文化素质不高,科学意识不强,更容易受到封建迷信、外来宗教以及黄、赌、毒等低俗文化的蛊惑。一是封建文化没有灭绝。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修房盖院还要算命、打卦、请神拜佛等封建迷信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虽说改革开放了,可是在乡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依旧盛行,男尊女卑依旧是乡村崇尚的“美德”。三是文化糟粕死灰复燃。改革开放以来 ,先进文化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传入乡村,但外来宗教、本土邪教和黄、赌、毒等低俗文化也沉渣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开始随波逐流,并在乡村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四是外来文化不断冲击。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席卷乡村。一些“洋垃圾”“快餐文化”不断在乡村蔓延,农民群众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糟粕文化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差,从而被一些负面文化所影响。
3. 乡村文化发展机制还不够健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市场有大幅发展,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不同层次文化需求。但是,由于在我国乡村文化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档次低、规模小、环境乱、管理难、内容单一,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同时,乡村地域环境的区域性、封闭性的特点,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导致乡村文化市场建设不完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相脱节,多数产品有市无场。总之,文化市场鱼龙混杂,从业人员素质不一,导致文化产品良莠不齐。
4. 传统文化没落趋势没有彻底改观。一方面,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人口危机。受市场经济、城市化的影响,大批农村人口奔向城市工作、学习、生活,一些人逐渐在城市定居,致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逐渐丧失活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人口的外迁尤其是年轻人的外迁,使一些好的乡村习俗、礼仪、技艺后继乏人,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鉴于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的社会现实,笔者认为振兴乡村文化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完善措施,提高乡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乡村文化需求
一方面要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乡村文化设施不仅要高质量建设,更要规范化管理。文化设施配齐之后,相应的管理、使用、维护、考核制度应及时出台,不定期对乡村文化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运行良好的村庄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或奖励。另一方面,要以市(县)乡为龙头,协调相关单位和社会企业,以服务“三农”送文化下乡为载体,适时举办一些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推动开展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村与村之间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展示会,如可利用乡村已建成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举办文艺演出、广场舞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文娱活动。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通过积极参与,增强村民的集体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村文化自信,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
(二)加强引导,突出教育,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党的领导是保证。各级党委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及时解决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切实肩负起乡
村文化振兴的责任,坚定不移执行党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振兴的质量。
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必须是乡村教育的振兴,教育事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各级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要改变农村教育环境、设施,组建优质教育师资团队,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资源投入力度,要普及义务教育,经常性地举办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
(三)注重人才培育,丰富文化产品,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振兴工程,人才是关键。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鼓励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毕业投身乡村文化建设。要利用乡情、亲情的纽带关系,吸引更多年轻人服务家乡,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吸收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入乡村管理队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并解决他们的福利待遇问题,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要提高乡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能力,加强对乡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培训,鼓励他们多学习、多交流。形成专兼结合、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格局。要广泛挖掘乡村潜在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特色农业种植业结合起来,实施文化与多种产业相结合战略,形成属于乡村自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乡村文化才能实现长足发展和繁荣兴盛。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作者单位:永城市审计局)
★图片新闻
爱心结对子,助学见真情。2月2日,
孟州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志刚一行慰问槐树乡龙台村贫困学子小辉,为他送去了关怀和问候。(孟州市审计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T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