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名师有哪些

2023-02-17 18: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上的名师有哪些》,欢迎阅读!
名师,哪些,历史
历史上的名师有哪些

盘点历史上的名师 一、孔子

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孔子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工作,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著有《孟子》。又字子车、子居。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三、朱熹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遁翁、逆翁,别号考亭先生、紫阳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南宋时期,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四、蔡元培

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被称为"一代宗师"。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 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五、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后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后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后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


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六、黄炎培

黄炎培(1878.10.11965.12.21),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江苏川沙县(属上海市)人。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抵制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1878101(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 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小学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七、叶圣陶

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笔名有柳山、桂山、郢等。1899年进私塾读书,1907年进公立小学,一年后进苏州公立中学。中学时期,喜读外国小说,开始接触文艺,曾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中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和《中学生》等刊物。

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文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圣陶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短篇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改用白话写作。1921年初,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并严肃认真地进行实践,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6)《火灾》(1923)《线下》(1924)《城中》,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诗歌集《雪朝》(1922),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作品题材广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对光明的热切追求。 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T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