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经济学理论综述

2024-02-02 22:37: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快乐经济学理论综述》,欢迎阅读!
综述,经济学,理论,快乐


快乐经济理论综述

提要幸福快乐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传统经济学注重增加财富而不是十分重视快乐,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快乐并没有显著增长。作为分析研究人类行为和目的的经济学自然需要对于人类的幸福快乐进行研究。以幸福快乐为研究核心的快乐经济学便顺应而出。



关键词:快乐经济;幸福经济;快乐思想;快乐计量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相信人人都是向往幸福快乐的,然而每个人幸福快乐又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对于幸福快乐的追求和探索自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全力发展经济的今天,快乐经济学逐步进入了我们的眼帘。以幸福快乐作为主题和方向来研究经济学分支,主要有福利经济幸福学快乐经济。本文采用快乐经济学的说法。



一、快乐经济学简单描述

传统经济学为了计量的方便而以财富和收入作为幸福快乐的近似物。这种近似替代,使经济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也使它受到了批评。而以幸福快乐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领域——快乐经济学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它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综合运用了传统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数学、会计学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其研究体系,扩展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效用和福利的概念,强调了除财富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无可厚非的是,快乐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具有历史必然性,不仅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和延伸,而且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和完善。



二、快乐经济学溯源

()快乐思想的历史溯源。快乐思想首先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至前270)提出的。他指出,人一降生就是趋乐避苦的。这种与生俱来且持续存在的感受与要求,使追求快乐成为人类的本性。生命有限而欲求无限,人的欲




望永远不会得到饱和的满足。他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和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伊壁鸠鲁的快乐思想在当时和以后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约翰·洛克(16321704)融合了霍布斯的利己主义和柏拉图的情感利他主义,强调自然赋予的人对于幸福快乐的欲望,认为其是一种先天的倾向或者实践原则。我们称那易引起我们快乐的为善,称那易引起我们痛苦的为恶。由于他融合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所以认为人们应该理性地控制欲念。



英国的杰里米·边沁(17481832)更是快乐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可以说边沁是第一个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为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的人生哲学;是第一个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基础,坚持‘幸福’的数量意义,‘大’的数学意义,而展开自己体系的伦理思想家;并且还是第一个试图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实际领域之中去的改革家。边沁认为,追求快乐不仅仅要有道德准则,而且还应有数量指标,以计量苦乐,并且提出了测量幸福快乐的七个指标,它们分别是:强度;持久性;确实性;远近性;因缘;纯洁度;广延性。这是边沁的快乐理论的特殊贡献。他较为系统地阐述、集成并发展、完善了快乐主义思想体系,把快乐主义理论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当时西欧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潮的蔓延产生了重要影响。贝克尔肯定了边沁快乐主义思想对人类行为分析的重要意义。



同样也是英国人的约翰·穆勒(18061873)在其《功利主义》一书中对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原则进行了拓展和完善。其认为美德也是争取快乐的手段,快乐是人类的最终目的。他更强调从社会分工与协作的相互需要中来论证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经济利益与道德情操的辩证统一性。



()传统经济学中的快乐思想。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基本假设即理性经纪人假设,就包含着快乐思想。在经济学中,快乐主义思想实际上也是贯穿始终的。斯密首先认定追求幸福的利己主义本性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出发点,使快乐主义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心照不宣的前提。他最初的《道德情操论》,对于情感快乐进行了大量研究。穆勒把人的利己主义应用在古典经济研究,创立了早期的效用主义经济学说。是经济学由客观分析转向主观心理分析,经济学变为‘痛苦和快乐的微积分’。而到了19世纪七十年代,杰文斯和门格尔建立起了边际效用理论,传统经济学发生了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边际革命。认为劳动的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为负效用,劳动的收益即得到的快乐为正效用。并且在边沁的快乐的可计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拥有数量概念的快乐、痛苦、劳动、效用、价值、财富、货币和资本等。而均衡的劳动时间则由劳动的边际收益(正效用)等于边际成本(负效用)来决定。而边际效用理论组出现后就影响着传统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初期,经济学分支出现的福利经济学开始涌现,其关于经济发展即为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和帕累托最优等的提出,明显具有快乐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的思想。最终而言,福祉或者快乐才是人们的终极目的。这些都表明,快乐思想实际上在传统经济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贯穿始终。








三、快乐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边沁等人关于快乐思想的发展,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被提出,其最早出现于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认为,福利就是人们对于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而福利中,社会福利是包含着经济福利的,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那部分是经济福利,并且经济福利体现在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大小上,据此建立了边际效用基数论。



而以卡尔多、希克斯等人为代表提出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并进行了大量讨论。他们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并且把交换生产的最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研究的中心问题。这种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也是无法比较的,不能用基数表示效用的大小,只能用序数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并且反对旧福利经济学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去的命题。



美国的查德·伊斯特林是最早对快乐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并且认为应当思考个人与他人间收入比较的效用。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作为一位始终关注并肯定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学术领袖对于幸福问题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他通过引入创新性概念即功能和潜能,成功地把对物质方面和个人所取得的结果方面的考察与对权利和自由方面的考察结合在一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森一直试图在他的分析框架中更多地加入伦理视角和哲学视角,对原有的新古典范式和福利经济学命题都有中肯的批判。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的丹尼·卡尼曼,其最大的贡献是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并且他认为,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和行为动机的真正本质。这是工业化革命后经济学的第二次现代化,旨在实现经济后现代转型。



美国华裔奚恺元始终致力于研究最大化人们的幸福,他是第一个将幸福学和幸福指数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研究学者。他认为更多的财富并不一定带来更多的幸福,在其《从经济学到幸福学》中分别从适应性理论、可评价性理论社会比较以及时间模式三个方面证实财富幸福”,他同时提出幸福的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且把这种理论称之为幸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O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