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书心得——《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欢迎阅读!
论文写作,用“真心”去“踩”出一条大路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对于论文的写作,每一个老师都不陌生,但是多数老师却落入了论文写作的“窠臼”之中,却浑然不知。论文写作对于现如今位于教育前沿的教师来说,是必备的技能。无论是在聘职称还是教科研方面,都需要一个教师有“一手好文笔”。只有懂得如何去创作论文,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意图,才能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并推进整个教育观点的进步。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从不仅从随笔和课题研究上帮助我们创作研究,同时也在论文写作上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现如今,我们论文写作出现了诸多问题,总结起来无外乎五点:老套、大话、跟风、含混、做作。结合这五点,分析起弊端之重,我将其进行整合。老套之意便是话题重复,多人重复一个话题,也是由“跟风”所致,因此,在笔者想来,老套和跟风追根溯源,皆因为众人趋之若鹜,“逼新成旧”。而大话、含混、做作皆是语言表达上面,或过于刻意,或夸大其实,或语焉不详,皆说“有话不实说,有话说不清”的情况。那么,论文写作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显得很清晰——话题被“逼新成旧”,表达不“述其衷肠”。
一、千军万马,不能只踩一个坑
鲁迅说过“世上本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育的进步需要一条路,一条平坦的顺直的路,而不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泥泞的山路。教育这条路我们走了很多年,走起来艰难无比,其原因就是这条路上的坑地太多,太过崎岖。路上有太多的低洼之处阻碍我们前进,有太多的崎岖小径误导我们前行,主要原因是“走的人多了”。本应该走直线的一群人,本应该像鲁迅说的踩出一条直路的人,却总是在踩踏同一个坑,在跟同一条小路。
论文写作题材老套,翻来覆去总是同一个话题,就好比一群人集中力量去踩踏一个坑,那块研究之地是透彻了,但是其实于“大路”无益,平添坎坷而已。人们喜欢人云亦云,跟风现象严重千八百人说多了同一个话题,那个话题也变成了“旧话题”,“大路”上自然多了一条使之“四通八达”的“小路”,然而这条“小路”终归不是通向“罗马”的最终途径,多了,只会“混淆视听”,误导后来人的前进。一个话题被反复重复,其实并不是明智之举,就如《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中所说,第一个将女孩子的脸比喻成苹果的是天才,第二个那边是庸才,第三个第四个恐怕就是蠢材了!这句话犀利却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不足,让我们恍然大悟!论文写作在题材上面,理应杜绝重复话题,另辟心经,取新颖之路,这样才是论文的意义,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论”。这样才能体现出论文创作的意义,才能真正推进教育界的观点的推新。 二、呕心沥血,述其衷肠
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度”的把握,有点像人际关系中和人交流时的措辞。“大话精”一看就不可靠,“含糊佬”确实让人没耐心相处,“做作之人”自然更是让大家倒胃口。论文写作中也是如此。侃侃而谈各种观点,理论新颖并且
条理清晰,构建出一个教育的“乌托邦”,用一片牛皮吹出了一个华美的泡泡,营造出虚幻的未来蓝图。看似美好,但是却飞的太高,泡泡终归是破灭,虚幻终归会在现实面前粉碎。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语句千行,观点不晰。也有者,论其所论之物,却无可靠依据之言。上万字却完全不知所云,读者读之也着实是浪费了时间。论文的“论”字体没有体现,论文不“论”,那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矫情做作,言辞华美,作伤感之文读之却缺少足够的意境美感,作学术之文读之缺多了份脂粉味少了点严谨和信服力。做作的文章读过来,过于刻意,就像女人涂抹多了粉底和胭脂,即使本来再天生丽质,也显得庸俗而毫无美感。 假话人人不爱,真话即使很不好,大家却也乐于接受。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子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如此“荒唐之言”却为世人传诵,想来也是因为曹先生,撒尽“辛酸泪”,呕心沥血,字字皆肺腑,述其衷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