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代化理论的客观标准、实现形式及动因浅述》,欢迎阅读!
![动因,客观,现代化,形式,理论](/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1.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化理论的客观标准、实现形式及动因浅述
作者:李博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5期
【摘 要】现代化理论对于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而它一直是学界关注、研讨的热点,文章阐述了客观标准、实现形式及动因分析,对现代化理论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客观标准;实现形式;动因 一、关于现代化实现的客观标准问题
现代化是合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关于现代化的实现问题应从两个层面去看:一是为人们所趋同的目标客体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即怎样才算实现了现代化;二是现代化实现的安排问题,即在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践主体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了解现代化的客观标准问题实质就是要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导向问题,在这一点上,理论界有下列几种观点:
(一)政治标准中心论。以亨廷顿、阿尔蒙德、阿普特等为代表的政治标准中心论的学者们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他们指出,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同质化、革命化、进步化、全球化与不可逆的过程,主张政治的民主化、自由化、分权化与秩序化,强调政府权威的合理性与政府能力的有效性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前提。
(二)经济标准中心论。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罗斯托、弗克兰等。这些学者主要从物质层面对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考察,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现代化,并进一步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标准,那就是生产的工业化、居民生活的城市化以及经济的自我持续增长。 (三)人文标准中心论。以英克尔斯、麦可勒兰德等为代表的人文标准中心论者们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根本保证,并指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稳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与其成员价值观、心理素质的成熟和优化是不可分的。
(四)可持续发展或生态标准中心论。持该论点的学者主要有哈贝马斯、吉登斯以及我国学者胡传胜等。他们普遍认为,现代化绝不意味着单纯的增长,而应把如何持续发展、生态问题当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胡传胜在其《现代化理论的三个视角》中就指出:“应该用可持续发展代替确定性的增长;污染等于零效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关于现代化的实现形式问题
(一)原发式现代化模式。它是指以英、法、美等国为代表的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特征是发展动力来自内部;发展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样板可资借鉴;表现出缓慢、渐进、稳步、和谐的特点。实行过这种模式的国家,如果分析其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原初动力,可以认为它们有如下特点:在经济上,现代生产力是在内部孕育成长起来的,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工业化投资主要来自本国内部积累。在政治上,王权是沿着世俗化的、符合现实需要的、推进工商业发展的方向演变的,特别在政府的经济职能的转变上,是朝着保证经济的自由运转方向转变的。在文化上,由于倡导的是一种非家庭式的、以权力和义务为基础的结合即契约性的结合,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完全出于确定的经济目标,而不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牵制。
(二)后发式现代化模式。它是指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后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以原发式现代化国家为榜样,吸收借鉴了原发式国家的经验教训;其发展动力根源在于社会外部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快速、突进的特征。后发式现代化模式的成功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本国文明完全异质的、外来文明的输入(它能使本国人民脱离对传统主义精神的高度依赖);二是由推进现代化的杰出人物所承担的工业文明的输入。
(三)新发式现代化模式。它是指目前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其具体模式尚未定型化。这些国家所处的发展环境有如下特点:既有原发式国家已经实现现代化的样板可模仿;又有后发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这就决定了它们向现代化过渡的措施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模式也自然是多样化的。 三、关于现代化的动因问题
(一)内因论。以正统或经典的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修正学派为代表,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主要受制于内部因素。亨廷顿在阐述其内部动因论时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是否能维持正常政治秩序,能否正常进行统治,才是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的政府的有效程度。在他看来,第三世界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固的国家政权,形成一个高效的政府,稳定和有效的政治秩序压倒一切。
(二)外因论。以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学派为代表,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应在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弗兰克等人在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工业资本扩张理论而提出的依附论中,就把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动因归结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弗兰克认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的都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世界的农村,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将非发达国家的剩余价值转移到自己的手中。这种剥削关系的存在使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想在当今世界体系中进行独立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沃勒斯坦则用“核心经济”和“边缘经济”理论阐述了同样的道理,他认为剩余价值的流动同样是由非发达国家流向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达国家,即由边缘向核心流动。所以他的结论是,边缘经济只能产生弱小的国家。外因论似乎在告诉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之所以落后贫穷,就是因为帝国主义剥削我们,那么,为了避免帝国主义剥削,我们最好与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脱钩,关起门来自己搞发展。这样做果真行得通吗?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但我们从外因论中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强国如林的世界体系中,一个国家若不发展,则更会遭受别人的盘剥,国家也就越没有出路。趋利避害,发展自我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关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 作者简介:李博(1981.11- ),女,山东寿光人,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p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