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伍连德战胜东北大瘟疫》,欢迎阅读!

伍连德战胜东北大瘟疫
1910年10月间,满洲里一家客栈里,两位从沙俄归来的中国矿工突然神秘死亡,几天后,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就出现了相同症状的死亡案例,随即一场“如水泄地,似火燎原”的瘟疫开始在东三省暴发。慌乱中,清政府寻找到了一位熟谙细菌学的医者出任中国医官,他就是伍连德。从接受任命到扑灭疫情,伍连德几乎与各种压力抗争不断。 伍连德是一名马来西亚华侨,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他收到委任状后立即赶到了哈尔滨。由于当地人口繁杂,伍连德决定当务之急是确定病源,而确定病源需要病理学支持,这就要靠解剖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者为大”,如若将其尸体解剖无疑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了解到这一风俗的伍连德慎重思考后,认为不能妥协,科学是严谨的,无论有多大的阻力都必须为之抗争。12月27日凌晨,抵达哈尔滨仅仅三天,伍连德就进行了一场尸体解剖(这成为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经过样本提取并检验之后,他找到了鼠疫杆菌,这就确定了流行病是鼠疫。然而这只是开头。
传播鼠疫的通常是活跃于老鼠身上的跳蚤,可是伍连德觉得奇怪,如果是炎热的气候也就罢了,如今天寒地冻,气温在零下30多度的东北,跳蚤活跃不起来,鼠疫到底是怎么传播的?
就在伍连德为此苦恼的同时,在东北的日本势力开始了自己的防疫方法:捕杀老鼠,这一防疫方法随后被俄国效仿,他们甚至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疫情。一直觊觎东三省的日本向清朝发出了应该将防疫权
交到他们手里的呼声。
可是他们很快就自己打脸了,哈尔滨的疫情并没有因为大量灭鼠而被控制,每天死亡的人数仍然呈上升趋势。更无厘头的是,经过解剖,致病的鼠疫杆菌并没有在老鼠身上找到,老鼠背锅了?
必须快速找到控制疫情的方法,否则,疫情不断向南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伍连德苦苦思索着,找出了几个与鼠疫病症不同的特点,最后经过总结,他大胆提出这次的鼠疫为“肺鼠疫”,主要通过飞沫传染。 此说法一提出,就受到怀疑。日本医生是著名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的学生,法国医生是有着防控鼠疫经验的梅斯尼,他们都强烈反对伍连德的大胆设想,对飞沫传播这一说法更是嗤之以鼻。舆论一边倒,伍连德孤立无援站在了风口浪尖,但他坚持自己的说法,与各方势力进行抗争。
就在争执不下时,法国医生梅斯尼染上鼠疫死亡了!而伍连德经过调查得知,梅斯尼正是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了病人而感染上鼠疫的,这让他更加确定疫情是通过飞沫传染的。
伍连德迅速向清政府申请,立即封锁哈尔滨,停止铁路营运,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等措施;同时,他还要求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医生,必须戴上他自创的口罩上岗,这种由两片纱布夹一块吸水药棉的口罩,成本仅为当时的2分半钱,作用却至关重要,沿用至今,称之为“伍氏口罩”。
就在防疫措施全面展开之后,每天死于鼠疫的人数仍在上升,甚至在1911年1月28日达到峰值――183人,防治措施没有效?人心惶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l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