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经济差异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2022-10-09 13:09: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东西部经济差异的非正式制度分析》,欢迎阅读!
东西部,非正式,差异,制度,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东西部经济差异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作者:林炜坚

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16

[ ]经济的发展、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不仅受到法规、准则等正式制度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习俗、道德规范等非正式约束制度的影响。文章从非正式制度规范、评价、凝聚作用入手,结合东西部地区非正式制度的具体差异,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经济差异;制度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42 1 非正式制度概述

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等非正式的约束制度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思考、行为模式以及相关地区的经济运转,它们表现为地区个体间默认的共识并且带有较强的自我实施性。它通过亲属、血缘网络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推动制度创新、提供经济信息、节约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正式制度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非正式制度实际内化在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中,引导人们与环境以最经济的方式达成。非正式制度因其自身的稳定、路径依赖性以及群体内的普遍性使其作用比正式制度的持续性更长,作用更强(这体现为社会生活中移风易俗的困难)。二是评价作用。非正式制度规范作用决定了它一定带有某种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统一了个人在观察、理解世界时的道德观和伦理观。三是凝聚作用。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本就是属地范围的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评价的共识。它由亲属间继承、培养、强化,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认同并凝聚起团体。

2 东西部经济差异的非正式制度阐释 2.1 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 2.1.1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非正式制度体现为社团、群体单元的面对面的互动和交往。在欠发达地区,人们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进行交往,个人命运、受到的评价与所属的村落的紧密联系,与群体成员依存度高,甚至是简单的标签化的:X村的某人。因此,非正式制度经过长期感性教化和代际文化传承成为行为主体这一微观主体的耳濡目染的、内化的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自观念的差异将引来不同主体一致、积极主动而又自愿的口诛笔伐:自身的心理压力、外部的谴责甚至是私刑。西部地区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无意识地把自己隔离,很少或几乎不再主动与其他的(群体之外的)社会关系建立联系。因此,在微观层面来看,非正式制度经济甚至自身是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表现出的封闭性导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Z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