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欢迎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生,是这个专业培养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或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本专业的硕士生,要求既熟悉中国传统的语言学,又能掌握现代语言学,能把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生必须具有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包括中国传统的语言,现代西方语言学,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成为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
3、掌握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和计算机是现代科研必不可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生应精通一门外国语,能用外语阅读国内外的外文文献,能用外语撰写论问提要及学术论文。计算机在辅助学习和科研上,越来越重要,本专业的学生要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学会基本的编程,借助计算机进行学习和科研。
4.具备独立调查、收集语言材料的能力。语言材料除书面文献材料外,还包括各地方言和境内的民族语文。这些材料对于科研有重要意义。本专业说士生应具备调查、收集、整理语言的初步能力。
5.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本专业是硕士生要不断学习,有条件的学生应力争考取博士,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开设三个研究方向: 1、 语言习得研究 2、 语义学 3、 语音学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硕士生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5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其中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位外语)学分为7分,专业必修课9学分,选修课16学分(除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外,文学院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均可以作为选修课,每门选修课计2学分,由导师在开学初指导学生进行选修),必修环节(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1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4学分。
对于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但不得顶替以上规定的学分。 (二)外国留学生
1. 港澳台研究生必修公共外语课,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外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五、实践环节
每个学生必须担任自己导师的助教4周,并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情况表》,具体时间形式由导师指定。教学实践2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核。
六、中期考核
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硕士生是否已经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前沿知识的理解情况,是否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考核安排见后期的具体通知。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七、科学研究
鼓励硕士生在读期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田野调查等。
硕士生在校期间需要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并填写《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讲座情况登记表》。
参加学术活动计1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查。
八、学位论文
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开题报告,开题的具体要求按照《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第四学期开始,硕士生至少需要和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论文写作进展汇报5次以上,并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记录及教师指导记录》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记录及教师指导记录承诺书》,在正式答辩之前上交到文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按照《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执行。
九、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体系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据本专业和研究生个体特点制定具体培养计划,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生在前三个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以导师指导为辅。从第四学期开始,到第六学期为止,以导师指导为主,开设导师指导课,课程形式由导师自行安排,每学期计16学时。
十、必读文献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应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包括杂志和论著。 (2)学生所阅读的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所有学生都应该阅读的,一是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所列举的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都应该阅读的文献,不同的方向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3)学生应熟悉导师的研究,本书目不再开列导师的著作。 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见每门课程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