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析舞蹈《雪中梅》的动作艺术特征》,欢迎阅读!

解析舞蹈《雪中梅》的动作艺术特征
唯美的《雪中梅》是一支充分体现毛主席的《咏梅》诗词主要表达的的中心思想的舞蹈[1],在其中结合了各种的动作词汇,再对舞蹈的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想要通过舞蹈动作的创作与编排的角度来探讨民间舞蹈的区域性新编法在这支舞蹈上的应用情况,为之后的舞蹈的编排贡献并总结经验。
标签:动作形态;表演动作;梅的动作;
在古时,梅、兰、竹、菊被人们成为四君子,并且梅为四君子之首。在毛主席的诗词之中,梅花表现出的是更为的高洁,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在雪中看似弱不禁风,但其骨子里有的一直都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梅花的不争春却把春报和梅花的欢喜漫天雪表达出的人格与意象正与这支舞蹈《雪中梅》体现出来的意象相同[2]。
1.有关《雪中梅》舞蹈的背景概述
这支有深意的舞蹈《雪中梅》是出自第八届“桃李杯”民间舞A级少年甲组的的作品,其是由袁莉作为编导,侯梦婷作为表演者,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选送的作品[3],袁莉作为编导在进行编排时,作品之中的相关动作词汇的应用,并且融合了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尝试从对舞蹈动作的创作编排的角度来描述民间舞蹈具有的区域的特性[4],运用梅花的凌寒与傲骨,不畏严寒的良好的精神面貌与其进行融合,可为之后的其他的新的创编提供经验。
2.《雪中梅》舞蹈之中的基本动作分析
2.1对舞蹈之中的单一的动作进行探究
第一,右拧俯身这个舞蹈动作,由右肩以及右肋在同一时间进行发力,由五点一直到一点拧俯身,同时,舞者的右手后背进行扣扇,左手则对立天花板伸直进行往上的延伸,进行向右的倒头,向前舔胸腰,把自身的左脚作为支撑点并朝六点,右脚进行屈膝使得脚跟落地,脚尖向上抬起,朝七点的方向。这个动作是一个进行拧身的动作,它的运动的路线是从上至下的,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胶州秧歌特征,而他的在舞蹈之中的呼吸的特征是由下至上的方式,这是海阳秧歌的呼吸的旋律。这个舞蹈动作充分地表达出了梅花的洁白与优美的一面。第二个,是左回拎拧,舞者的身体朝向三点,他的左手向上延伸至天花板,此时右手进行扣扇自左手的肱二头肌盖脸贴身一直向下滑落至左肋之处,下半身保持不动,上身向左拧住前方到一点的方向。而舞者的头也在此时稍微向七点的方向进行倒头,这个舞蹈动作有一个流动的扣扇以及一个上半身进行拧的动作,而这也正是胶州秧歌的特点。
2.2在舞蹈之中的连贯的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仰拎,这个动作是一个在不间断旋转之中进行舞姿变化的连贯的动作,最开始是舞者的左手进行延伸直至天花板,而此时右手在肩膀的旁边进行延伸,平着推扇,而头稍微的抬起,看向此时左手的上方,而二者的重心都向上进行延伸,然而在旋转的时候身体与脚下的重心是向下延伸的,这就形成了对抗的两个点,而在不停地旋转时,有此动作的变化,把左右都收在扇前,平托着扇,而此时的重心依然保持不变,不停旋转,而在就这样的旋转之中有变为了另一个动作,那就是左手进行曲臂于左肩前,重心仍保持之前的状态,不停地进行旋转。这个连贯的动作表达出了屹立在寒风以及大雪之中不管现在的条件有多么的恶劣,都永远击不倒的梅花的形象,而这个精神值得我们赞赏以及学习,这个动作既形象又生动的表达了这个精神。
3.舞蹈之中表演动作的分析
3.1具有“圣洁高雅”的动作表征
作为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海阳秧歌,其在海阳的农村一些部分地区进行了流传。他的风格较为古朴,气势比较恢弘与动律相对奔放,而在洒脱、气息与节奏之上的应用更是别具一格。而“欲动先提”作为海阳秧歌较为基本的动律的特征,而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流动性”就是其动律的显著的特点,而“一惊一乍”以及“变化多端”则为海阳秧歌的在节奏上的个性。在汉舞蹈之中,对气息应用的最为突出也最为强烈的就是海阳秧歌。就是:气息在动作之前、运用气息来带动舞者的身体、再用身体牵动出一道道旋律,就好像第二個动作时,很好的应用到了扇子本身的流动性,使得最后带动了舞者的身体一起进行呼吸,这就很好的体现出来了海阳秧歌的呼吸的动律,其在最后的时候呈现出来的造型与动作形象可谓是很好的体现了梅花的冰霜与洁白,既圣洁又高傲的形象。
3.2具备“迎风而傲骨”的动作表征
胶州秧歌有很多的名称,比如可以叫“地秧歌”或“跑秧歌”等,它是山东省的三大秧歌之一,主要是以扇子以及手绢作为道具,其较为注重碾、伸、扭、拧、韧。而它的动作需要个性强,比较注重“快速的发力之后缓慢的延伸”。而在形态之上注重“三道弯”,它讲究的是“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在舞蹈中,它运用走相、稳相、鼓相以及道具来呈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它与海阳秧歌以及中国古典的舞身韵的“呼吸”都是基本相通的,它运用不同的动力的根源来产生不相同的运动的方式与形式。而它的动力的根源主要是来自脚下的拧和碾,主要体现在“艮劲”的步子来带动了上半身的伴随着重点移动的“扭”,到手腕的“花”,这种从上而下的发力方式一直延伸到了腰部,因而在腰部形成了一个“相”的中心点。在《雪中梅》中就有很多的拧身以及脚下碾步,充分表现出了此作品在动作表演的相关特征上面结合了山东的胶州秧歌的动作特点,还有在连贯动作上的旋转三道弯的力量对抗之上,充分表达了梅花对于在严寒大风的艰难环境中的不折不挠,值得敬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支舞蹈的编导用中国的传统文学之中的梅的文字形象为根据,并通过对动作意识形态的捕捉,以及其对于动作艺术特征美学意义上的表达,结合了胶州与海阳的秧歌的相关特点,并且充分地应用于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以及表演动作的融合上,很好的在舞台上呈现了 舞蹈艺术形象上的“雪中梅”。其完美的编排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田青.浅析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J].黄河之声,2017(19):119.
[2]宋丽君.“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10):201-202.
[1]李哲.现代性语境中原生态山东秧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6.
[2]鲁俊娜.山东海阳秧歌艺术特色及教学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朱卉,出生年月:1987.11,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武汉市,当前职务:演员,当前职称:三级演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B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