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浅吟低唱

2022-11-14 10:0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舌尖上的浅吟低唱》,欢迎阅读!
浅吟低唱,舌尖


舌尖上的浅吟低唱

---浅谈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的语文课上很少听到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对课文有了最充分的理解,才能有优质的范读。而优质的范读,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范读固然重要,但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朗读之后,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评价。

[关键词]:朗读 浅吟低唱 评价

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渐渐进入诗文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讲解,既而是接二连三的提问,再就是脱离文本的讨论。课堂上的至清之音已经渐去渐远。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提问,讨论。原本和谐、轻松的课堂却常常出现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

一、朗读要讲求节奏美,整齐美

在教《仁者爱人》一课时,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我把孔子与学生言志这一章节(如下)出示在幻灯片上,(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然后让学生断句。很多学生不能快速地作出判断,更有几个学生第一句在“曰”字前面停顿,变成了“颜渊季路侍子”。因为我们读得少了,课下又没花功夫,导致简单的句读都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诗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有声。手感、乐感的开发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求节奏美,整齐美,可以说是一字传神,尽着风流。对于这样的经典文章,予以反复咏诵体味,久而久之,对文章的思维脉络、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朱自清说: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因为练习朗读得咀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语气。叶圣陶也认为,“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将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因此,如果能将教材中的典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情感风格学到手,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有望文笔增华

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记得在培训的时候,一位专家用通俗的话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大狗小狗都要叫。其实说的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要一起大声地朗读。琅琅书声,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体味作者的心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可是现在的语文课上很少听到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能够文从字顺、流畅朗读也不多,能做到有感情朗读的更是少之又少。语文课的气氛差了许多,乐趣也就少了许多,究其原因,和教师对课堂范读的认识有很大关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应用,很多老师省去了范读的环节,用音频,视频来代替。也有的教师虽然亲自示范,但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教师的范读不仅要用标准的语音,而且要有充沛的感情。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仔细揣摩,把握好作者情感的脉搏,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只有钻透了教材,对课文有了最充分的理解,才能有优质的范读。优质的范读,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教师用自己的朗读表演,通过声音、仪表、眼神、手势、姿态等正确、完美地把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传达给学生,使课堂内容形象化、情景化,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课堂效果必然大大提高。我听过几堂印象特别深刻的公开课,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师都做了较好的范读。



1




三、朗读教学就要有效地落实,而不是满堂课教师进行琐碎的分析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朗读教学就要有效地落实,而不是满堂课教师进行琐碎的分析。另外,课堂上读书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稳定,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总是齐读,默读这两种读法,必然会败坏学生的胃口。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读最为合适,老师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并让学生逐步学会合理选择各种读法。如放声朗读一般适用于课前预习、初读感知和导读理解之后的欣赏性阅读。轻声读适用于思考难度一般的问题,默读不受声音的干扰,注意力集中,适用于思考难度较大、需要进行较为抽象思维的问题。指名朗读的优势是一人读,大家听,边听边想,思维流畅。齐读一般适用于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必修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篇幅很长,让学生全文朗读一遍不太实际,我就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把第35自然段齐读了一遍。这是关于炮声的描写:“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文学作品是诉诸视觉的,但如果将其变成有声语言,浅吟低唱,那么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不应忽视的是,声音出口时负载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更为可感,通过朗读,我们也更容易走进文本,走入作者的心灵深处。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总之,多读才能多说,读好了才能说好,所以,我们一起努力,让至清之音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来吧。

参考文献:

《剖析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胡良根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朗读》 游永彬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h0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