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2022-12-25 10:39: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经济政治作,其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第一卷则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和开端部分。这个寒假,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本著作,一点一点地了解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知识。下面给大家简单分享心得体会

有人说读一本书的最好方法是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资本论》的作者是广为人知的德国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通过《资本论》,他确立了自己的阐述原则,即“政治济学批判”,通过这本书,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种研究世界的新方法,有人说,《资本论》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我同意这种书法,而且,这种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内在矛盾越来越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马克思看到形势的严重性,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他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7年,世界上爆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可能伴随着一场革命。马克思深知这一点。为了澄清洪水前的一些基本问题,为工人阶级提供强大的科学理论武器,他坚20年来每天去大英博物馆查阅各种资料,完成这部思想杰作。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所以,换种说法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并通过对此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从任何角度来看,马克思都是天才。通过阅读第一卷,我们不仅学到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还学到了一种辩证分析的方法,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事物,更加客观全面。全书的经济分析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定律的运用,具有启发性。

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像《资本论》这样的书籍,只有党员会认真看吧?”,现在读《资本论》有时会被看作“异类”,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以前有些雷同的愚蠢想法,不免觉得有些滑稽,现在想来,向学术前辈和大师学习难道不是学术后辈应有的态度吗?汲取先进的知识财富不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最基本的态度吗?


读了第一卷,可以说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资本论》第一卷都非常值得一看,不仅因为它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全面阐释,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更重要的是,与恩格斯整理的理性分析相比,马克思本人反复修订的第一卷似乎更具个性和战斗力。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没有人会对这篇文章背后隐藏的无数工人的鲜血、泪水和抱怨感到惊讶。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情绪的影响往往比理论更为发自内心。

总的来说,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资本论》只是特定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适合所有情况的,我们对此,要用辩证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借鉴与反思,不能照抄照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和发展。当然,对于其中不合理、不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要敢于剔除,实践出真知,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断前进发展进步。

我认为,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国家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佳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T1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