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优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21.《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 塞、秦、征、将”4个字,会写“塞、秦、征”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出塞》,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视频揭史,以情揭题
1. 谈话,播放视频(漠北之战片段)观看,生整体感受战争残酷,古代守卫边塞之难。
2. 师:说说你的感受?你知道这是发生在哪里的战争吗?他们在哪里驻守?引出“边塞”。(指导读好“塞”读音及书写、意思) 3. 抽生给塞扩词“边塞、要塞”等。 4.理解“塞”。“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那么“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出关。唐代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板书《出塞》) 师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到边塞去?你能从诗人王昌龄的诗中找到答案吗?(板书王昌龄,出示王昌龄的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战争的残酷、戍边的艰辛,同时引出诗题。引起学生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 指名读,纠正字音。
3.再读古诗,出示停顿划分。
4.将士们为什么要到边塞去呢?你找到答案了吗?(诗句一:不教胡马度阴山)(顺势板书:度)
三、理清诗脉,把握内容 1. 师:“度”是什么意思?谁“度”?假设“度”过阴山会怎样?(出示胡人、阴山图片,讲解胡人、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引导大胆想象) 2. 师:既然不能让胡人度,我们就得守住(要塞)。自古以来,驻守边关的将士不计其数,但是,能平安回来的少之又少啊!孩子们,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呢?(诗句二:万里长征人未还)。
3. 师:哪些人未还?(板书人未还)(戍边将士)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呢?大胆发挥想象:烽烟四起的战争,鲜血淋淋的场面。让生尽情说。(守边御敌,征战万里,将士们都战死沙场了,回来的人寥寥无几啊!) 4.看啊,一个“人未还”(板书)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啊!(出示资料)“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你说,戍边的将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
5.是啊,根本不可能,课件出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传来凄美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望家乡的方向看,夜色中,一轮凄美的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征人,面对茫茫的大漠、凄美的明月,他们
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引导思念家人)板书思念。
6.身在边关,心系家乡。那么戍边将士的双亲,他们望着同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呢?
(1)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靠在门口:________。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老师想问一问:“你为何如此伤感呢?”用诗中的诗句来回答。(万里长征人未还)年迈的母亲,多想看看自己的儿子,可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2)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些什么呢?__________。老师再追问一句:“你为何如此伤感呢?”用诗中的诗句来回答?(万里长征人未还)师:勤劳的妻子,多想看看自己的丈夫,可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3)征人那年幼、孤苦的孩子,望着这一轮明月,他追问着娘亲:______? 师:他的父亲在哪里?(边关保家卫国,抵御外敌入侵。)孤苦的孩子,多想看看自己的父亲,可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小结:是啊,远在千里,作为儿子不能尽孝道,作为丈夫不能给妻子分担生活的重担,作为父亲,不能和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明明有家却不能回啊!现在你的心里仅仅只有伤感吗?还有什么?(悲愤,对战争的悲愤)。板书悲愤。是对战争无休止的愤怒!那孩子们,我们试想一下没有戍边将士们的艰难把守,会是什么样的境况呢?没有家人、民族、国家的安定,所以此时此刻,对戍边将士们,你心中充满着怎样的情感?(引导感受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满腔热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板书敬仰。
8.来吧,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诗吧!
9.引发思考:这句诗是诗人看到什么景物联想到的呢?(诗句三:秦时明月汉时关)
10.师: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重点指导:不能说明月属秦,关属汉,也并非是指秦、汉两朝。)结合历史背景感受(秦朝和汉朝的边关情况不好,由于匈奴的持续侵扰,从秦朝开始不得不大规模修建长城来抵御外敌入侵,到汉武帝时候,开始大规模的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到了东汉时期终于彻底击败匈奴!
唐朝前期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击败了突厥,征服了朝鲜半岛!但
是到了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内乱不止,边境的少数民族不断袭扰内地!
自秦汉到隋唐,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这千年来,边关无数次遭受到外敌入侵,但是明月变了吗?边关变了吗?变的是戍边的将士啊!因为战争近千年一直没有停止!诗人看着秦汉时的边关照着秦汉时的明月,感慨万分啊!——引导读前两句诗。师范读,生跟读)
4. (简述历史:开元天宝年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怠慢朝政,宠信奸臣,边将无能,致使征人远戍边关,久久未归,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王昌龄想到了谁呢?)(诗句四:但使龙城飞将在)
(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飞将是谁?(板书飞将在)
(2)出示:李广、卫青图片,引导理解:龙城飞将。简介。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一生都在边关,骁勇善战,与匈奴交战70多次,每次均能获胜。匈奴称他为“飞将军”,对他更是闻风丧胆。他爱兵如子,每得赏赐均与士兵共享。士卒不得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吃饱,他绝不先食。面对这样一位将军,你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敬佩、骄傲)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4)想象飞将军征战时的画面,生描绘画面。
5. 回归“度”。师:如果飞将军还在,胡人敢“度”吗?
(设计意图:根据统编教材古诗词的编排特点,结合课后习题,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诗意,并有所体会。在教学这一部分时,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局限,所以,环节中增设了部分历史事件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体会整首诗有一定的帮助。) 三、整体诵读,感悟诗人情感 是的,只要飞将军在,胡人的军队就不敢入侵;只要飞将军在,边关就会——(平静);只要飞将军在,士兵就能与家人——(团聚);只要飞将军在,国家就会——(安宁),是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仅仅是士兵们的愿望吗?(诗人的愿望、家人的愿望、全民族的愿望),他们都希望国家安全、和平,人民安居乐业!(板书:渴望和平)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能有感情朗读古诗。) 四、回归现实,激情报国
1. 在和平的年代,也有像飞将军这样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保驾护航!引出国庆阅兵视频,感知祖国强大。 2. 说自己感受,谈一谈自己的愿望,引导树立报国情怀,激发立志报效祖国等。 3. 总结:是的,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祖国,立志报效祖国,我们的国家才会持续繁荣昌盛!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诵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回归现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爱国种子。) 四、板书设计
出塞 唐 王昌龄
人未还 思念、悲愤、敬仰
度
飞将在 渴望良将、渴望和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