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社交恐惧” 根源在家长》,欢迎阅读!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
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孩子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孩子,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过错,也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有时因为父母情绪不好,毫无道理地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这种家庭里,会产生惧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呢?
1、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有必要时,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2、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上述症状时,要求孩子强迫自己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地位,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3、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时要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常识。知识会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3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