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隐性课程与学校建设研究述评》,欢迎阅读!
高校隐性课程与学校建设研究述评
隐性课程是当今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本文就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关系以及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策略等进行粗浅的论述。
标签:隐性课程;和谐校园;建设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是指形成学生学习的各种非教学性环境因素。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人,人们对潜在课程的教育价值愈来愈重视。建设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高等学校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建设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只有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大力加强隐性课程和和谐校园建设,才能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凝聚师生合力,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隐性课程与高校建设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loom)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育学名词,该名词现已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是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与显性课程并存的一种非正式课程。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它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的校园物质空间、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组织制度等。隐性课程具有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普遍性、综合性、导引性、感染性、隐蔽性、非计划性、长效性等特点,它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暗示性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功能,如果运用得当、协调适度,必将起到显性课程无法起到的作用。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具有更加注重教育和发展的全面性,教育的人文性、协调性,主体的积极性、持续性、公平性、多样性等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隐性课程的规范开展和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软环境基础。
二、隐性课程与高校建设的关系
隐性课程内含的教育目标的潜隐性、形式的易接受性、效果的持久性和影响的深刻性等特征,使其与构建和谐校园发生了密切关系。
(一)隐性课程是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校园建设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和各种行为。在物质层面上,如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室布置、桌椅排列等)、生活环境等;在行为层面上,如言行举止(教职员工的言行、学生的言行等)、人际交往(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社区与学校间的交往等);在制度层面上,如制度规章(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的管理与运行方式等)、惯例等;在观念层面上,如意识观念(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价值取向、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等。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功能巨大的教育资源,一种特殊的精神氛围,对和谐校园建设发挥着物质环境构建、精神引导、制度文化保障等作用。
第一,隐性课程有利于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是—个充满意义的特殊地域,其中所包含的隐性课程因素是丰富的,储藏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政治的、思想的、历史的、道德的、美学的无所不包。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有利于把环境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强调出来,把学校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纳入学生的直觉和感兴趣的范围内,从而影响、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他们心理和生理的成长。
第二,隐性课程有利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的血脉和核心。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实施,可以使校园精神文化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它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必然会使校园精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必然会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
第三,隐性课程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隐性课程能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利用隐性课程精神层面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赋予和谐校园以灵魂,在教师和谐互动、师生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完善合作机制,必定可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四,隐性课程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文化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即德智体和谐发展。和谐发展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时代思想要求。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而是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利用隐性课程与和谐校园价值取向的内在一致性,必定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第五,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隐性课程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决定了它既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又利于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充分
挖掘隐性课程的特殊育人价值,必定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校园建设促进了隐性课程质量、水平的提升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独特作用和功能,这无疑对隐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对隐性课程进行适当定位,以避免将其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要求我们将隐性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计划。第三。要求我们重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依据人的培养要求和人的素质形成规律合理设计构建隐性课程框架,张扬隐性课程的个性特色。第四,要求我们尽快建立隐性课程评价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教育部已经实施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制度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还将开展学科专业等专项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f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