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发展目标

2022-12-29 20:29: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发展目标》,欢迎阅读!
执政党,发展目标,中国,政治


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首要表现是政治主体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发展在政治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政治主体的执政党的发展,主要不是指党的组织队伍及其机构的扩大,而是指党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即主要是作为执政党执政水平的提高。



标签: 中国 执政党 政治发展 目标

政治发展中,政治主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目标的确定来源于政治主体,政治体制的建构依赖于政治主体,民主政治的建设离开政治主体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确定政治主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意义重大。政治主体的发展是指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我国的政治发展首先表现为政治主体的广泛性、等性。由于社会主义实现了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这种经济关系的政治体现,具体为社会利益主体平等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等特征,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首要的表现是政治主体的发展,明确了政治主体的发展方向,就明确了我国政治发展目标选择的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和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的。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的发展,主要不是指党的组织队伍及其机构的扩大,而是指党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即主要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的提高。



1.把握国家政权性质和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享有民主,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愈发展,其国家政权的人民性愈广泛、愈突出。而且,无论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我国历史发展经验来看,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所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因而,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共产党,须利用自己的执政地位,有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保持好自己的无产阶级本色,从根本上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绝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为人民提供先进的政治思想



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注定了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过去,我们对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没有从我们现实的经验政治社会文化条件出发,没有从我国国情出发,是理想化、教条化的社会主义。同时,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




不足,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结果造成了十年动乱的产生,贻误了政治发展的时机,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及时地总结文革经验教训,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原有政治体制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政治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仍有些滞后,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严重束缚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步伐。实现政治发展、探索政治发展的规律,依然是我国面临的头等大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担负着领导国家的重任,因此,必须有科学和先进的政治理论指导,能够不断有所创造,并能将理论应用政治建设的实践。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高瞻远瞩,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探索中国政治发展规律,并能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的结合,既要尊重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又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指导整个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另外,作为执政党,还要引导社会政治论的研究吸收科学研究成果,组织与领导社会政治传播,从而使国家与社会政治生活更具自觉性,这是执政水平的外在表现。



3.实施科学的、民主的决策

决策,社会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和基本功能。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管理效率的优劣,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对于执政党来说,是执政的行为和结果。决策的形成过程如何,正确与否,是决策水平的体现,同时也从根本上体现着党的执政水平。过去,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和法制的环节,导致许多重大决策屡屡失误。而实施科学的决策,就是要求从决策的产生途径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在决策的结果上,是能够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的,即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能够指导实践并取得相应的成果;从决策的现实存在形态上,就是制定出能指导社会发展的纲领、路线及大政方针。党的发展是不间断的过程,其根本途径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党的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党的领导能力的不断提高。



4.调整权力结构,加强权力关系的制度化建设

政治现象中核心的问题是权力的运行方式。权力关系随着权力各方力量的变化而变化,永恒的、绝对的权力关系是没有的。全球化是一种外在动力,要解决中国内部存在的现实问题,决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应结合本国国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权力体系。从现实角度看,初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经济对权力关系的制度化有着天然的要求,因为只有实现权力关系的制度化,权力结构才能相对稳定,权力关系的运作才能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集权的制度建设,还是分权制度建设,都不应该是主观意志的产物,相反,都必须以现实的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为此,在实现权力关系制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以宪法为基础,以法治为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制度建设应协调党与国家、党与社会关系,完善党的领导,推进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力量的主体。协调党与社会的目的在于使党能够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更牢固的政治地位,使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全球背景下,既能立于不败之地,又能有效地领导国家与社会。为此,党必须坚持




两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二是国家制度建设。者的价值取向是保持党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后者的价值取向是依据国家制度的特点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对国家制度运作的内在要求,依法建设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方式,使党的有效领导与国家制度的有效运作共同得以实现。



为此,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推进民主建设,要从战略上将人民民主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民主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保障人民民主;第二,依法改革、开发制度的建设,使基于民主与效率统一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能够发挥出其内在的优越性;第三,善党的执政方式,为此,要努力建构实现有效领导的新途径、新机制和新方式;第四,建立党联系社会、参与社会的新机制,使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动空间,从而保证党对社会的有效领导;第五,强化自身组织整合,保证党的自身组织的统一性和领导的权威性,从而增强党在日益多样化的社会中的领导能力和领导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Kj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