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戏曲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艺术》,欢迎阅读!

浅析戏曲人物形象塑造——“物”、“象”、“意”、“形”
的转化 付伟
以郑板桥画竹的例子,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观点。竹子有四种状态——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园中之竹是竹子的自身存在形态和审美主体,是自为存在的,我们称之为物。眼中之竹是审美主体看到的对象物的外在表象,是为象。胸中之竹是审美主体融自己的情感于眼中之竹这个物象后,重新生成的内心意象,称为意。手中之竹是艺术家将内心意象物化表达在纸上的竹子形象,称为形。可见,艺术创作的过程,便是一个“物——象——意——形”的转化过程。
戏曲创作的核心是人物。如果一部戏曲作品能够为观众奉献出精彩的人物形象,观众绝不会吝啬对它的褒奖。那些广受观众和评论界好评的优秀戏曲作品莫不如此。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包括人物角色的基本特征,如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身份地位、神情外貌、言行举止等,又包括人物角色所处的时代与情境。两方面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人物必然处于特定的时代之中,也总是处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之中,时代与情境也塑造着人物形象。
人,堪称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以形象塑造为特征来反映社会的文学,显然不能不把人作为中心。文艺家所写无论是家庭关系、阶级矛盾、历史变革,还是江河湖海、山川树木,都离不开人——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这就需要文艺家在写作是参照现实环境进行观察。例如:张大千画荷花,是在多次观察后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观察为他提供了“物”——“象”的转化基础。以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基石,并不代表束缚和程式化,并不是说“直奔主题”的白描式勾勒人物形象。人的性格孕育于环境,人的内心体验源自生活经历,人的精神代谢植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繁复的社会关系,心灵的波动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戏曲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并不排斥历史映像的重现、现实处境的揭示、外部环境与心理动机之联系的挑明。
我们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感受多变、复杂的人性,经历一次次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但是要真正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描摹人性的内涵,还需要融入文艺家
自身的情感内涵,这也就考验着文艺家自身的文化修养、学识认知。这不仅因为塑造人物形象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艺术,而且也因为舞台时空的严格限制大大增加了戏曲人物塑造艺术的难度。文艺家在进行戏曲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时由“象”——“意”的转化,可说转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重视运用各种物质材料,把人物的主观情思客观化,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而这一切涉及到的是“意”——“形”的转化,考验着戏曲导演扎实的艺术功底。把主观情思客观化,是虚向实的转化、内向外的转化,它的特点是把不可见的思想感情活动和心理过程,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也通过这种转化,使观众反转来从实到虚、从外看到内,达到传神的目的。而这些在山西中路梆子《小宴》、京剧《放悲》中都有具体体现。
“生活不就是艺术”,“真里要有美,美里要有真”,这对戏曲人物的形象塑造来说,都是值得重视的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艺术概论、中国戏曲通论、戏曲艺术概论、影视编剧教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1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