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中国花鸟画中的四君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国花鸟画中的四君子
作者:屠明英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花鸟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特有的寓意象征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在众多的花鸟画题材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格外的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是画者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历经千年而不衰。 关键词:中国画 花鸟画 四君子 一、中国花鸟画的美学特征
花鸟画的创作对象向来都是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特性,利用比、赋、兴等修辞手法,赋予对象各种象征寓意,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关于花鸟画始于何年何代没有人能准确的回答上来,对其起源很难划定一条明晰的界限,毕竟从原始时期就已经有了以花鸟为题材的笔画,历朝历代的民间瓷器漆器等都有花鸟画的踪影。花鸟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可以说,除了人物画、山水画的形式之外,一切独立表现的生物形象的都是属于花鸟画的范畴。花鸟画是借物抒情的主要绘画表达手段,作者主体的生命信息则居于明显的主导地位,比如元代的僧人觉隐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郑板桥将竹声引喻为民间疾苦声。在这里,竹的生命信息呗作者的生命信息所融化改变,竹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对象,而成为作者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媒介。“花欲言,鸟欲语”这是中国花鸟画在艺术上的人格化表现,一副好的花鸟画作品将对象的生命和精神与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融为一体,达到超脱物外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花鸟画是自然与自我生命的升华,二者的信息量是丰富的、无限的,中国花鸟画审美层次的高低和审美价值的大小,与其所含两种信息量的多少强弱和品格密切相关。 二、花鸟画中四君子画的发展
中国的花鸟画将自然人格化,给自然事物赋予人的特征,这在梅兰竹菊四君子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所谓“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因画家以其表现气节,身价甚高,画竹讲“节”;画梅讲“骨”;画菊讲“傲”(霜);画兰讲“清”(高),其香独秀,不与他人为伍。“四君子”题材是文人画家们抒情达意的常用题材,画家以此明志,或是用“四君子”精神鞭策自己,梅兰竹菊往往成为画者崇高品格的化身,从审美的意义上说 它不但超出自然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 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了。荷花己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四君子题材入画的时间现在难以查证,但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花鸟画是在代独立成科,从东晋到隋是人物画兴盛的时期,从唐、五代到宋是山水、花鸟画兴盛的时期,特别是工笔花鸟画在宋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元代文人画兴盛时期开始流行,元代工笔花鸟画无起色,写意花鸟画有所发展,特别是墨竹,盛行一时,明代“四君子”画有所发展,把梅兰竹菊提到了重要地位,清朝花鸟画开始勃兴,受民族矛盾影响,四君子题材的繁盛到了无以复加的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度,直至当代,四君子题材依旧为许多画者所钟爱,是学院派花鸟画教学的重要题材和表现内容。
三、“四君子”题材的文化意蕴
“四君子”共同的特征,就是高洁、虚心、坚贞不屈,这与中国文人所崇尚的人格品质是有着一致性的,因而以“四君子”为主的绘画题材被反复歌咏,其文化意蕴及精神内涵就更为深厚。
梅,枝干苍老虬曲,以其临风傲雪的风姿成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千百年来,人们把它作为坚韧不拔、高洁刚正、不染尘埃的高尚人格的象征。踏雪寻梅,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据载,梅入画始于南北朝时期,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至宋代,画梅已成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开创墨梅,杨补之创造双勾法,使画中之梅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代画梅大师首推王冕,其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 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 勃向上之感,其名作墨梅图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了梅之清肌傲骨,正如其在墨梅卷中题诗说:“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画作寄托了他孤高傲岸的情怀。到了明清时期,画梅者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大体继承了宋人疏冷和元人繁密两种风格。 兰,青翠幽香,生于幽谷无人之处,有“王者之香”的美誉,它独居幽谷,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品格表达不求闻达,在隐居中独守情操的高雅精神,历代文人把它视为自己理想的化身。我国著名的《芥子园画谱》中就特别强调“兰心”的画法,认为画兰心要特别突出兰的志气和精神。兰入画始于唐代,人们画兰,主要是寄托幽芳高洁的情操。到了宋代,画兰之人渐多,相传东坡画兰,其间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人常以画兰来表示国土沦丧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元代郑所南画兰最为著名,他所画之兰素来无根,仿佛飘浮在空中一样,用以表达国土已丧,自己不肯着地的情形。
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宁折不弯,表达士人行为上的品质、操守,谦虚而刚毅的精神,使人联想到谦虚有节的君子,历来被人们作为一种人格精神加以推崇。宋代著名诗人、画家苏东坡就对竹推崇备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入画也始于唐代。唐玄宗、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五代李夫人开创墨竹法,“墨竹”一科,源远流长,名手辈出,文人墨客几乎人人都能写上几笔。宋代东坡用水墨来画竹之枝干叶,用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 。发展至元明清三代,凡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在众多画家中,郑板桥所画之竹堪称一绝。
菊,于深秋百花凋落时,还可以傲霜雪而开放,即使枯干残败犹有抱霜枝,艳而不俗,迎霜怒放,体现了身处逆境而不退缩的人格。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画四君子是我国国画以梅兰竹菊为题材作品的总称,象征了君子清高的品德,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参考文献:
[1]尹居平.梅兰竹菊与四君子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林兵.论花鸟画中的“四君子”题材[J].时代文学2009.5 [3]蒋秀碧.试析花中四君子的文化意蕴[J].飞天.2012.6
作者简介:屠明英,女,1969年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w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