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型社交传播行为

2023-07-27 10:3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型社交传播行为》,欢迎阅读!
浅析,社交,日常,表演,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型社交传播行为

作者:陆舒怡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8

摘要: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开创了一种新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戏剧学角度, 这一观点为研究人类社交行为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皆可理解为一种表演互联网匿名性特点让大众在自我呈现与社交传播行为上更具表演特色。 关键词:表演前台 后台 社交传播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61-02 薛之谦《演员》歌词: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递进的情绪请省略,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情节。可见,在大众内心深处,其实是排斥演戏的,认为这是一种不真实、虚假的表现。我们不应该将表演这个词语过分解读,把它与虚伪”“做作等带有严重贬义色彩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一般的表演可以理解为一种正常的修饰,即和日常的穿衣行为一样,人们需要这样的修饰让人际交往更加体面。 一、表演无处不在

微博上曾有一男子抱怨道:今天去相亲,因为我没有洗头,穿着特步鞋,背着小米的书包就被拒绝了,也不想想我连续加班3天,那些华而不实的打扮能当饭吃吗?从他的表述中可以解读一个简单的思想:我把最实的自己呈现了出来。这里举两个例子:例1,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人,但当他外出时,却懂得洗漱打扮、注重着装。例2,两个人交谈时,一方咄咄逼人,言辞激烈,另一方内心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但采取婉转的方式缓缓表达。我们该把上述行为归为表演吗?表演真实本是中性词,如果给它们附加情感色彩不免让人陷入误区。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表演,如果这种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那么表演必不可少。

相反,现代人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直白外露给他人造成尴尬的行为,标签为情商”“直癌,说明在大众心目中,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完全的真实。我认为当大众以一种赞美的形式夸奖一个人直率”“真性情时,这种真实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符合社会德价值;二是表演逼真。如果真实的情况是邋遢、不拘小节、猥琐等不良品质,则态度反之。同样,对于表演的把握需要恰到好处,演技太过会被视为作秀,让观众相信自己所营造出的情境,并按此情境进行定义就是一场成功的表演。因此,正视、承认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无处不在,这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关于表演的程度,《传播学纲要》一书中,中西方文化下的表达差异是:东方倾向于含蓄中庸,西方倾向于直白外露。因此表演没有固定的框架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标准,每个个体因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地位、社会教育的不同,演技各有千秋,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表演至关重要。 二、前台、后台的管理

约哈瑞窗口理论将人的心灵想象成一扇窗户,其中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个体特征与沟通有关的部分——公开区、盲区、无知区、隐私区。而考察自我呈现与社交行为时,前台后台理论乎更加简单。

我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见到的每个人的形象体现,只是他众多前台中的一种,切勿以此为依据定义他人的后台,更勿揭穿、侵入他人后台,假装相信他人的表演有时会让交往更加舒适。陌生人之间前台、后台的差异化体现会更加明显。网络中口口相传的一句真理网恋有风险,面基需谨慎,这种巨大的反转神奇之处就在于,也许通过网络已经熟聊半年以上而建立亲密关系,会因为一次的现实中的见面而彻底崩塌,这是由于人与人交往时所获得的关于他人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给予和流露。给予是主体主动传授给他人的信息,这是一种单向传播,信息难免有修饰、篡改之嫌。相较于单方面的信息给予,人们更加相信流露出的信息,这是一种主动观察。而网络的局限性会让受众很难获得流露的信息文字、通话都是单方面的语言诉说,修图功能的强大和主体的选择性也会大大降低图像信息的可信性,人们会尽量搜索出他们所认为的流露信息,例如朋友圈等,却恰恰陷入了一个更大的误区,朋友圈本身就是自我呈现引导受众情境定义的场所,而受众从中获得了他们所认为是流露的信息——也许正是刻意设置的给予信息,受众会对此更加信任。

至于信息传播者,我认为未必所有的表达者都存在着刻意欺骗的目的,他们在长期的中已经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他们真实的形象。在网络交往中,每个人都会有修饰自己的潜意识,也许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潜意识,因此当这种意识与现实的碰撞时,现实中的前台相对于网络中的前台便成了受传者心中真实的后台形象,即使两种都是前台,却可能相差巨大,以至无法接受。因此,在网络交往中要有辩证性思维,当对方过度表演时,或者呈现的前台极尽完美时,便要引起警惕。同理,作为传播者一方,切勿过分装饰前台,适当暴露后台以免传达错误的情境定义,最终使自身陷入危险的境地。 三、理想化印象管理

想要呈现给外界最好的自己是人之常情,实际上,人们有时也确实可以通过表演来获得受众对于其价值的认可,而实际上其本身可能并不具有这样的价值,有两点行为可以达成以上效果。 1.保持距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持距离,适用于网恋中的原则,两个通过网络建立亲密关系的男女,对于彼此之间的印象一定是很满意。因此,为了维持这种印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持社会距离,接触会使受众对个体产生知觉,保持社会距离会使观众敬畏表演者,造成一种独特意义的感受。 2.主动创造反转

相反于常见的过度修饰,个体可以选择性通过给予,表达出不利的信息,让受众主动发现流露的有利信息。例如,许多影视剧中,表面张牙舞爪、刁蛮任性的女主角,会在无人的角落偷偷哭泣,进而对于其所呈现的刁蛮形象也就没那么难接受了。同时,我认为自黑是一种高级表演行为,首先根据测算出的观众可以布置好第一个前台,这里前台所呈现的状况看似非常糟糕,实际上是通过表面的表演,將观众引入真正布置好的第二前台,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是自己破除了前台后进入了真正的后台中,通过两个前台之间的对比差异,让人产生好感。如一个看似脾气暴躁的男生,与他人交往时候常常表现粗鲁,不顾及他人身份,因此会给他人造成一个普遍的印象:他是个粗糙的男生。但当他面对心爱的女孩时,他细心体贴,耐心周到的同时又表现出一些笨手笨脚,相对于一些中央空调般的暖男,待人处事皆是一般无可挑剔的前台,这样主动表现出前后台之间(也许只是另一种前台)差异的男生似乎更能赢得女孩的欢心,让她沉浸其中,而对于他本身不良的前台似乎就没那么难接受了。

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时的试探是相互的,发展伴随着进步,因此,在前后台之间的维持转换,和向他人传达信息技巧的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根据对方的认知程度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2-114. [2]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p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