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研究

2023-02-19 22:3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研究》,欢迎阅读!
舆情,大学生,研究,发展,网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研究

作者:董杭军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03

摘要:网络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网络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领导都在强调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在20091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导员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现代网络与通讯设备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十分迅速,但问题还有另一面,与此相伴的是互联网上诸如黑砖窑事件杭州飙车案天价烟事件被就业事躲猫猫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各种热点、焦点层出不穷,令人深思。互联网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有效了解民意、凝聚民智、改进工作的重要渠道,影响日益扩大。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各种挑战,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一个重大的现实和理论课题,各级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持续关注且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1 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舆论的语言变得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不文明用语和行为在网络中经常可见,以传播黑色、黄色、灰色信息为乐趣,在网络交流中,有些大学生以发表粗制滥造、恶搞胡言乱语为潇洒,以制造偏离逻辑、语法和修辞规范奇言怪语为时髦。

1.2 大学生群体具有情感丰富但波动大、自尊性强但易形成逆反心理、智力趋向成熟但易偏激等心理特点,社会与校园矛盾、学习与就业压力都可能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舆情危机,除此之外,还有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触发、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个人意见或虚假信息的扩展等原因。

1.3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守门人的论坛。在网络上,你可以接触到成千上万的潜在读者,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网络帐号都可以成为出版商,你的思想值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你不需要说服编辑、出版商或制片人,无需花费多大成本就能完成这一切。这样就导致了观点经过多种途径传播会造成误传甚至带有极大的主观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4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比如在涉及重大或敏感突发公共事件,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突发性、偏差性等倾向,大学生采取不分青红皂白,采取谩骂式评论事情的方式,缺乏理性,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形象等热点。 2 提出的具体措施

2.1 做好浙江大学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工作一是及时监测、正确分析浙江大学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成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小组,对浙江大学学生网络舆情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湖工大在线(南湖呓语论坛)紫竹林论坛百度湖工大帖吧进行全天候观测,通过阅读学生发的帖子及其评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舆情动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预警。

2.2 建立学校与师生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该建立舆情响应制度,引导舆论,创造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相反,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利用校内各网站及时主动地发布信息

2.3 网络舆情是师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它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因此,高校应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集中力量去解决,并切实关注广大师生反映的问题。正确有效地引导浙江大学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就是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的虚假、错误、偏激的观点和态度,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利用网络工具,以发帖、跟帖等方式,让正面的舆论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网络在给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形成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舆论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规范网络是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有效地克服网络舆论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光昊,程钰杰.网络舆情语境中的高校治理结构转变[J].价值工程201207. [2]赵文,李珊,余重远,李瑞.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126.

[3]李少华.正确的网络舆情立场对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18. 作者简介:

董杭军,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ib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