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文本解读

2023-01-28 12:48: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涉江采芙蓉》文本解读》,欢迎阅读!
芙蓉,解读,文本,江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涉江采芙蓉》文本解读

作者:潘玲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2

[摘要]《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代表性作品。诗歌蕴含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香草意象,运用悬揣的写作手法,表现出东汉末年特殊历史背景下游子与思妇生而别离的现实悲剧。 [关键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古诗十九首》是萧统等人从散佚的无名氏所作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汇编而成,并冠以此名。这些诗约产生于东汉末年,通常认为是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人集体创所而成。诗歌语浅而情深,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更被钟嵘赞颂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诗歌题材主要以游子、思妇为主,《涉江采芙蓉》作为古诗十九首之其六,就是一首抒写思妇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代表作。

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诗歌开头两句写主人公越过江水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意无限。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两大象征体系:美人体系与香草体系,香草美人系列也成为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意象。东汉王逸在《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常用来譬喻高洁的品格,表达对美好的向往。本诗起始两句就出现了两个重要的香草意象:芙蓉

芙蓉即荷花,《尔雅》曰:荷,芙蕖,郭璞注曰: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提到用芰荷”“芙蓉做衣裳,就是借此表达对高洁美好品质的追求。芙蓉又称莲,《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将莲视为高雅、纯洁的象征。南朝乐府《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则借莲表达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之情,这一情感意味与《涉江采芙蓉》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诗歌前两句虽没有直接描写爱情,却隐含着主人公忠贞、美好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此外,莲子意为怜子,也寓意爱你,而莲心苦意为怜心苦,从这些寓意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涉水采莲时的复杂心情:亦喜亦悲,既怜且苦。 诗中另一个意象也是古典诗歌创作时常用的意象,同样具有多重深意。如屈原写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陶渊明写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还有我们熟知的蕙质兰心”“契若金兰等词语,都把兰当作美好高洁的象征。这里选用这个意象,一方面可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达主人公爱情之纯洁,另一方面可以映射出自己品格纯贞。芙蓉两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高洁典雅且意犹未尽的抒情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二、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莲花是要干什么?当然是送给自己心中所思念的人。本是满腹深情,却蓦然发现心中所念之人并不在身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折芳寄思、赠物传情的传统可追溯到先秦《诗经》及《楚辞》。如《诗经》中的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楚辞》中的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等,都是以采摘或赠送香草来寄托情意。后代王维的《相思》用采红豆表相思,也同样延续了这一传统。

联系诗歌前两句,这采莲寄思的主人公是男还是女?联系前面提过的一个重要的意象,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夫容,意为夫君的容貌,而采芙蓉就可理解为女子思念夫容。另外,我国古代有女子采莲的传统,夏秋之际,少女多乘小舟出没莲荡之间,采莲嬉戏,李白《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写的就是这一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开头四句的主人公是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即思妇

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首遥望故乡的方向,然而长路漫漫,不知归期。我们知道,古代女子幽居深闺少有机会出门远行,这里的主人公显然是男子,即羁旅之中的游子,貌似与前四句的思妇口吻产生了矛盾。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有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叫做悬揣,即悬想揣摩,诗人从对方角度着笔,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将眼前景象与想象情景相结合,既能拓展意境,丰富内容,又能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如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本都是诗人自己客居他乡思念亲人,却设想亲人怀念自己,情感表达更为真挚、动人。而在这首诗歌中,男子与女子应该是有过一段美好回忆的,或许女子曾采莲送给男子,如今男子因某种原因背井离乡,女子再逢采莲季节难免触景生情,感到深深的失落,她思念远行的游子,于是想象男子在远行途中思念家乡、思念自己。女子采莲的现实生活与男子思乡的想象空间对接,虚实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外,这句中的漫浩浩一词也颇值得品味。左思《吴都赋》里有一句廓广庭之漫漫李善注曰:漫漫,长远貌。;《楚辞·怀沙》中有一句浩浩沅湘,王逸注曰:浩浩,广大貌也。;朱自清先生指出长路漫浩浩当是长路漫漫浩浩的省略。古典诗歌中常运用叠音词刻画情感,以加深抒情的意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借叠词凸显情感。单一个字太单薄,浩浩二字读起来就更有味道,具有烟波渺渺、归期难测的感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如此深厚的我们却分隔两地,最终只能在忧伤中度过余生,这两句写出了游子和思妇不约而同的心声。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曹操有诗云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今日相聚之人尚不知明天会不会来,何况相隔千里万里,对远方游子与家中思妇而言,彼此就只能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此情此景,让人怎能不忧伤?恰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一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想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生而别离已是悲伤之事,身处战乱年代,生离犹如死别,彼此后会无期。

解读完整首诗歌,还需探讨一下《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前面认定这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思妇形象,那么作者就是女子本人吗?显然不是,通常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下层文人群体,即男子群体。而男子为何要以女子口吻来代其言说?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类别——“闺怨文学,大致的说,就是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类诗歌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女子自己创作,更多的是男子虚拟女子口吻创作而成。如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王昌龄的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都是闺怨文学典型代表。以女子口吻入诗,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浓烈,动人心弦,诗的意味就更加丰富,而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Uy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