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学龄前儿童的道德意识》,欢迎阅读!

关于学龄前儿童的道德意识
导读: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专门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判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把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怀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确实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进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固的认识。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步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仰慕、义务感、惭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进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步把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步进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专门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判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把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怀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确实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进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固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确实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能够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同意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定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定带有专门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爱好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定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依照结果来判定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判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那个玩具专门娇气,拿了专门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那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进展,能够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然而,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依旧专门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进展的特点,幸免空泛说教才会有成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