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2023-08-15 23:3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欢迎阅读!
临终关怀,策略,存在,发展,问题
“临终关怀”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作者:王 潘思宇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3



潘思宇

(沈阳化工大学社会科学系,辽宁 沈阳 110142

要: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如何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平和的晚年,如何让他们度过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安详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而这有赖于一项重要社会事业的发展——临终关怀。由于时代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使得临终关怀机构的作用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不可或缺。临终关怀并非只是一种治愈疗法,也是一种专注于临终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亦或是让临终者“善终”“优逝”;尊重临终者的意愿,使其减轻痛苦的辞世,也让生者哀痛的心灵得以抚慰和关爱,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笔者通过分析当前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对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在社会上的调查与访谈,找出现在临终关怀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为推动沈阳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提供更有效地解决思路。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龄化;死亡教育;医疗体制;制定法规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9-0231-02

收稿日期:2014-02-12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沈阳市推进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的探索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10149010)。

作者简介:王野(1991-),男,吉林辽源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老年人临终关怀。

一、临终关怀概述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目的是为了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希望的生活。临终关怀的对象是指处于临终阶段的临终者,具体指诊断明确、治疗无望、估计生命期在1O 个月左右的患者。

二、社会背景

现阶段,临终关怀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既是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需要。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到来,以及慢性疾病的增多,很多病人在终末期都需要他人在生活上给予照顾,病人的生活大多不能自理;“空巢现象”和普通人员缺乏专业护理技能导致家庭护理困难;绝大部分家庭难以承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关怀临终者,让临终者“善终”“优逝”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临终者的意愿,使其减轻痛苦的辞世,也让生者哀痛的心灵得以抚慰和关爱,亦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1988 8 月,天津医学院在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第一个临终关怀中心,之后,中国心理卫生


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和临终关怀基金也相继成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虽已超过,120 家,但是细微到每个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由于城市地域发展不同,一些城市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刚刚起步,尚不成熟,导致一些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与紧缺并存,临终关怀整体效益低下。另外,对城市临终关怀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硬件建设落后,现有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队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给单位和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压力。这些都是对于临终关怀发展的兴起途中所面临的严重难题。

三、存在的现实问题

1. 临终者的死亡观念

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对死亡都是避而不谈的,死亡被看做是不吉利的事情,临终者也由于对自己即将离世的悲伤和恐惧,对死亡采取否认的态度,不能坦然面对。这种对待死亡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就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作为一些医疗界的人士,也缺乏正确的死亡观,对自己及其家人的死亡不能坦然面对。

2. 缺乏社会教育,宣传

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很少,对社会公众普及临终关怀教育的不够,各种媒体报道在这方面也没有起到相应的推动,对临终关怀的宣传和引导少的可怜,临终关怀只停留在专业人员学术范围内。而且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主体一般只进行对于老年人医疗服务上最基本的关怀研究在我国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主体只是一些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主体单一。其次,目前临终关怀机构尚不属于慈善范围,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没有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中,医院为了维持运转还需向患者收取费用,使很多临终老人望而却步。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医务人员努力,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社会中的慈善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一些社会团体的密切关注与支持。

3. 经济的投入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欠发达,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尤其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体制和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广大人民群众还存在看不起病等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老龄医疗、保健需求巨大,这将对医疗卫生工作形成巨大压力,带来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这使得国家对城市临终关怀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硬件建设落后,现有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队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给单位和人民群众造成了很大压力,这使提高人们临终关怀服务也面临着难题。

四、解决方法

1. 宣传,普及死亡观念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充分利用大众媒体面向社会、学校、医院,一些政府机构等进行普及性,大众性的死亡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在职医疗界人员的死亡教育,直接面对死亡的的医疗人员通过死亡教育使护理人员掌握有关死亡知识,更有意义地看待人的生命与死亡。

2. 扩充资金来源路径,吸纳社会义工

政府应该建立有临终关怀的健全医疗保健体系,调整现行医保政策,扩大临终关怀的受益对象。从而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政府也可以鼓励号召广大企业和慈善机构,捐资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呼吁社会工作者,义工等予以帮助。




3. 制定相应的法规法律

临终关怀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各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尽快敦促立法机关为临终关怀制定相关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人人享有临终关怀的权利。这样更能普及人民群众对临终关怀的认识。

五、发展策略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临终关怀服务。开展过程中,应建立一个体系化的开展思路。行政部门通过正规制度规范临终关怀服务业的管理,临终关怀服务组织机构通过有效管理去普及临终关怀服务,传达正确的临终关怀服务理念。社会群众在政府制定的与临终关怀服务相结合的医疗制度与服务体制中深入对临终关怀的理念认识,将制度管理、理念相结合,构建一个这样的新体系发展策略。政府对于临终关怀的立法和政策框架、财政补偿机制及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等,应与临终关怀组织的运作、评估、人才培养、相结合。人民群众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认可及服务理念的普及,应与其切身相关的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相结合,使得理念得以渗入。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应与有需求方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以便行业的管理方式随区域的特点进行合理调整。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应充分动用社会资源,整合各方利益与需求,利用制度行政策确立、资金调度、行业规范,利用管理进行机构运营、绩效评估,利用理念进行教育传播、服务普及。最终使得沈阳所构建的临终服务体系在环环相扣中长久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沈黎.浅谈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的介入[J]社会福利,20042).

[3] 常子奎,管建.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

(责任编辑:陈丽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H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