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

2023-02-03 20:3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健康标准》,欢迎阅读!
健康标准,心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的促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动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因而与其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教师心理健康是促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有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此外,教师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因为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教师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即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事业不利。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合水平,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理解、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调适水平和良好的发展水平,即人在面临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可见,

心理健康的说法多样,但基本上都强调了它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合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很多学者根据不同依据和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智力正常,胜任教学工作

人格健全,情绪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现实,适合性强; 良好的自我调节水平; 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也有认为其标准是:

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较强的适合水平和活动水平;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应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是情绪健康,具体包括: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自己的专业;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上进心、进取心;有同情心、宽容心、忍耐心;有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的水平。

此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应该属于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中的常态和很健康两种,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第四等级,一般


的教师起码要达到第三等级,也就是说,好教师的标准要高于心理健康的一般教师的标准。 从以上的各种标准和要求看出,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有的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概念等同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有的标准存有着把心理健康教师的标准与一个好教师的标准相混肴的现象,如勤于工作、热爱自己的专业、工作适合水平强等,这些其实是已社会认同的好教师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教师,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能与好教师的标准相混肴。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应该与其他人群遵循同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标准外,应适当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具体确立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认知能力; 二是情绪反应;

三是意志品质;四是人际关系; 五是人格结构; 六是自我意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DS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