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回眸德有道蒙童自视育新人——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工作的新视野

2024-02-19 20: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师者回眸德有道蒙童自视育新人——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工作的新视野》,欢迎阅读!
蒙童,师者,自视,德育工作,新视野
师者回眸德有道 蒙童自视育新人——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工作的新视野

摘要:本文以“四史”作为指导思想,体现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工作的新观点、新视角,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对生命教育的通识认知,提升德育实效。

关键词:四史教育、德育工作、途径方法 一、“四史”背景教育观的改变 (一)改革一直在路上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描述了留守儿童与代课老师的辛酸,折射出了当时农教育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这不是虚构的电影情节,这是真实历史和事件的再回眸,再现我们国家教育走过的泥泞之路。19781218日邓小平召开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86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自此教育成为了汹涌经济浪潮中的一块主阵地。

(二)教育特有的“乡土味”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论著中阐述过中国的乡土味,“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土就是泥土”,如果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接地气”。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自文字下乡运动、扫盲运动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国乡村社会的农民早已摆脱了不识字的“愚”。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发出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的感叹,“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


农……”教育发展需要审视的态度,如今我们在一个成长的国家,健康体制下从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审视“科教兴国”的内涵,不能丢掉教育扎根的土壤。

(三)新时代教师的自信

习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树立文化自信,教育是基础;教育自信最深厚的来源是教育作者的自信,自信给人力量和信心。有“德”之人,才会有“道”,新时代路上需要师者不计个人得失,保持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也需要我们理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的意义,以“中国之治“为源,以“教书育人”为根,始终为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最长远利益而努力奋斗。

二、新时代下班级管理的原点 (一)师者溯“原”

坐标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横轴与纵轴的公共原点是坐标轴精准的参照,班级中教师就是这个班的原点。无论是老师与学生、父母与老师、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生活、行为和习惯等,都需要教师精准、不偏不倚的定位坐标,标出班级的原点。教师是一个让学生很容易产生敬畏心的称谓,不仅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兼顾班级的许多管理工作。教师了解每一个孩子,更能关注到孩子的表现和变化,教师和学生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相互信任、彼此了解。作为一名教师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关爱学生付诸真爱,重视教德修养,不做违社会、家庭、学生公共利益的事情,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这个点必须精准定位。

(二)生命之“原”

无需赘述教师在孩子成长、接受教育历程中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教师每一天我们面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就是生命的领跑者、导航员。民族企业家任正非在采访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基础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我们不能用战争的残酷界定教育的意义,但是折射出一个本质: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养成习惯、形成意志品质、树


立有效“三观”最黄金的阶段,教师不仅应该有重责认识,还应该清楚的知道:学生也是生命体,面对生命我们要反过来帮助认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改变传统中“考试要努力”“不能违反纪律”“课堂专心听讲”的初级职责认知,教育要上升到敬畏生命、关注养成、素养全面的高级认知。

(三)教育活“原”

教育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教育不只是针对学生,也是针对教师提出的,师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和沉淀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观察力的提升一定要遵循“条理性”的原则。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的素养要求更加全面,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清楚的认识到:儿童阶段是人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高质量教育内需的急速增加,也促进了“学”的过程需要高效、精准。教师敏锐的发现学生点滴的变化,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准确掌握和用科学的方式对待,,随机应变的调整和改进,体现教师对对儿童、对教育的尊重和务实。

结束语

教师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下的每一个定义,不能用“下圣旨”的想法,心中要有“一杆秤”,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好”“坏”的标签,每一位老师,回望自己的童年,其实我们也有过“混不吝”的过往,为何就不能包容、克制一些呢?教师不能只是“温情驻足”看着学生长大,和他们相处的点滴中一起长大,我想这是时代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我们为这盛世该做出的改变。

【参考文献】

[1]韩东才.班主任叙事:讲述你的教育故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2008.03

[2]李新景.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心得[N].山西青年报,2014.10.19(11) [3]张玉红.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7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