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教师教育随笔《轻声细语》》,欢迎阅读!
低声细语
上周,一语文课上,一孩子上课不认真,我一气之下让他在门外站了3分钟。中午,其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找我伦理,并一再威胁我,孩子回去把一切都说了,自己也录了音。看到家长这一副态度,换上以前也许我会很生气,但今天我特别冷静。我请他到教室坐下慢慢谈事情的缘由,很平和地告诉他事情并非他所想,我并没有粗暴地对待他的孩子,我告诉他我在课堂对孩子要求的确是很严……从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位家长从未来参加过家长会,跟我未曾接触过,更不用说对我为人的了解,这也难怪。待我跟他说清事情后,他有些不好意思,我又抓住时机告诉他我对全班学生学习做人的要求,我要让打心眼里感受我所想的、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经过一番谈话,家长对我产生了一些了解,对自己来校的初衷显得有些抱歉,末了,我让他下次一定要来参加家长会,多了解孩子的学习。事后,我暗自庆幸,我没有对家长进行言语上的强烈反驳,细声细语谈话就能平和地解决事情。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学生同家长一样,对学生也要细声细语。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个别老师习惯高声训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老师的尊严,才能使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殊不知这样做会导致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的裂痕。如果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用和蔼的态度、低声调进行教育,就会像春风细雨滋润万物一样,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低声调”的教育能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便于问题的暴
露和解决。
学生都害怕批评,也厌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害怕、厌烦,就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负担。学生受到了老师说教与批评的“招待”,这种负担便会转化为“心理超重压力”,学生或者会在心里“掩耳不闻”,表面在洗耳恭听,“心”却躲在别处;或者会因为考虑到老师将怎样处置,而变得焦虑不安、精神紧张;同时,自我保护的本能,又会促使学生作出“心理防御”,以至于在老师面前不敢也不愿道出真情。这时,倘若老师能用和蔼的态度、低缓的声调开导、说服,学生就会因为老师的举动而获得心理上的宽慰。紧张的神经渐渐松弛,情绪稳定了,心结解开了,问题暴露了,老师的教育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其次,“低声调”的教育能减弱乃至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校里常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从小就被认为品行恶劣、屡教不改,因此常常受到过分严厉的斥责。可以说他们是伴着训斥和生硬语气的说教长大的。在这些学生眼里,老师非但是不可亲近的人,而且令人憎恨。由于情绪的强烈对立,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绝。即使被迫接受,也不是真心实意地照办。有时候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在学生中挑起事端,导演“恶作剧”,暗地里与老师对着干。
降低批评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会在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好的暗示:这次批评不像是有意找学生的“茬”,更不是想借此机会整治学生,而是真情实意地要帮助学生查找问题,纠正错误。这样,学生自然会放松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接纳老师的谈话。如果长期坚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0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