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必须批判唯心主义的感觉经验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读后感》,欢迎阅读!
![批判,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static/wddqxz/img/rand/big_85.jpg)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必须批判唯心主义的感觉经验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读后感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1908年为开展党内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而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是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读书。 1905年至1907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进入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全面反动时期,史称“斯托雷平时期”。沙皇政府疯狂镇压革命群众,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惨遭杀害和监禁,白色恐怖遍布全国,许多革命时期入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害怕沙皇政府的迫害纷纷退党。一大批资产阶级作家、学者对革命进行讥笑、辱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百般诋毁。党内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革命失去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产生怀疑,想用所谓“新哲学”即马赫主义来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不朽著作。
所谓“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广为流行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的马赫和德国的阿芬那留斯,他们自称“经验批判主义者”,其含义是要以所谓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审查人们对“经验”的传统理解,把“经验”中那些“不是经验”的东西清洗掉。实际上就是要彻底否定承认感性经验是客观事物反映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其唯心主义的感觉经验论的传播扫清障碍。
经验批判主义的基础理论是马赫提出的“世界要素论”。它断定人们所知道的世界由“要素”构成。“要素”的本质是“感觉”。感觉要素的不同联系构成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因此,二切东西都是“要素”的暂时复合体。“物质”这个概念不过是表示感觉要素的相对稳定时复合体的“思想符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感觉要素的复合,那么由事物组成的“环境”与感觉者“自我”在原则上就是同格的,即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见,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论”与马赫的“世界要素论”是一脉相承的。
艳一切事物看作是“感觉的复合”,这不过是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理论的翻版,都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货色,以此为基础,马赫竭力“证明”“物质”是“思想符号”,科学的认识只能是感觉要素的描述,声称要贯彻“思维经济原
1
则”,把物质、物自体、规律性这些“无聊的、无法检验的假定”统统清除掉,马赫主义与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根本对立的,对它的大肆标榜和传播不能不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通过把马赫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加以比较而揭露了马赫主义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本质;通过对马赫言义的历史发展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的考查而阐明了马赫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在揭露批判马赫主义的过程中列宁给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基石的“物质”范畴下了经典性的定义,论证了物质第一性和物质世界可知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时不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三)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
列宁的上述三点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的完整表述。它阐明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阐明了认识对象的可知性,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阐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性,从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今天学习列宁揭露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感觉经验的论述,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在哲学理论的领域中,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仍然严重存在。以“意志”、“生命”、“存在”、“人格”、“意识”、“实践”作为世界本体的各种“新人本主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哲学界,其共同特征就在于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有人根据对量子力学中“测不准现象”的分析得出“主客体不可分”的结论,实质上是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论”的再版。有人公开为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辩护,扬言要以“科学的理性”勇敢宣布“唯物主义在今天已经被证伪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有人认为在微观领域中,人的认识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微观粒子是不可知的,人们只能认识到微观粒子被干扰时的“特征态”而不可能认识其“本真态”。有人主张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建构论”取代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x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