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会反思──听“游褒禅山记”有感》,欢迎阅读!
![游褒禅山记,有感,反思,学会](/static/wddqxz/img/rand/big_87.jpg)
学会反思──听“游褒禅山记”有感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当校长后,先后听过几个老师在示范课上讲这篇课文,每次学习、听讲都有收获。
今年9月28日我和高中部的不少老师一起,听黄维栋老师的汇报课,也是这篇课文。这节课,正像刘传生老师评论的:老师将学生带进了画不醉人心先醉的情景引导之中,配上教师的真情解说,聆听教师忘情的范读如诗如歌的行吟,我们折服于这位教师深沉的教学底蕴。不说一个“叹”字牵动全局,也只说一个“其”字引人入味,就是一句无数风光在险风的拓展,就让我们对面前的这位新加盟教师刮目而视:教师,让他的多知广识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师,就是人们灵魂的工程师!
听课后,我思考的不是刘传生老师的感叹,而是文中的哲理。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篇课文,作者借游山告诫后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慎取,严谨的学风,古人为我们树立榜样。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
第1页/共3页
也就是“归因”方法。王安石说,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介石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第2页/共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u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