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应用负强化矫正儿童咬指甲行为的个案研究》,欢迎阅读!

应用负强化矫正儿童咬指甲行为的个案研究
与正强化的矫正教育方式一样,不快的刺激教育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尤其对生活方式不良的儿童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补充。负强化技术教育的前提是热爱儿童,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尽力做到适时适度、整体协调,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标签:负强化 刺激 研究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来抑制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行为的一种矫正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被广泛应用。但如果应用不当则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只有了解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基本要求,才能在儿童的不良行为矫正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研究目的
了解负强化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与效果,应用负强化技术来消除个案的咬指甲行为,培养个案良好的行为习惯。
2.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即选择一个典型行为个案,以课堂作为自然矫正场所,逐步实施负强化技术,进行过程控制,探究负强化技术与矫正个案咬指甲行为消除的关系。
3.研究过程与步骤
3.1个案选择
个案基本情况如下:某儿童,女,10岁,语言功能不全,某私立康复中心培智二年级学生。她经常会不自主地啃咬指甲,即使指甲被咬得出血,吮吸后继续不停地啃咬。尤以早上8:00~10:00的咬指甲次数为最多。有时,在课堂上她会不停地连续啃咬两手的食指指甲达半小时之久。如教师大声严厉批评,或是将其双手食指包扎起来,但无效。
3.2行为矫正过程与措施
矫正实施分为3个阶段,具体如下:
(1)基线阶段
现场观察个案的行为表现,即以每天上午8:00~10:00这段时间做实验为依据,采用时间抽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其每天咬指甲次数,并以8:00~10:00间咬指甲次数不超过2次为其目标行为,填写好时间取样记录表。基线阶段(A1)
共观察6天,个案咬指甲次数在19-21次/天,见下图1。信度检验为0.91
研究者采用倒返实验设计,即根据基线阶段(A1)的数据,引入实验处理阶段(B1),此阶段延续12天(B12)。先在个案的手指上涂上黄连水、辣酱以试探其对问题行为发生的影响:一是强化阶段I(B1)的第1天,在8:00~9:30和10:00~11:30期间,教师每隔半小时就给她的手指上涂上黄连水,每半小时检查一次,如果在这半小时内没有咬指甲,就奖励巧克力豆(巧克力豆为被试最喜欢食品之一)。在本周个案咬指甲的次数降低到7次;二是强化阶段Ⅱ(B12)实验的程序同上,教师将黄连水换成辣酱。强化物换成被试最喜欢的食品“孙悟空棒棒糖”。此阶段持续6天,给予强化物时并对良好行为进行口头表扬,每1个小时如被试不咬指甲,就给1根孙悟空棒棒糖,此阶段也为6天。个案咬指甲的次数降低到1次,见下图1。
(2)倒返阶段(A2)
此阶段为6天,不再给予实验处理的强化物。个案咬指甲的次数反弹到2.5次。
(3)再强化阶段(B2)
以棒棒糖为强化物,此阶段继续辅导6天。个案咬指甲的次数降低到0.67次。
4.研究结果
至B2阶段,再引入强化物,咬指甲已几乎消失,实验达到了目标行为。
5.问题与讨论
5.1负强化中应用到了厌恶刺激(如辣酱),其目的是为了引起良好行为产生的动机,并欲摆脱之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当不吮吸手指时,这些厌恶刺激便被“自然失效”,但这种自然失效使儿童意识到主观相倚性与客观相倚性一致,导致个案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不啃咬指甲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5.2正确理解负强化的应用需要涵盖以下三个要素,即一个行为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行为的增强。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5.3由于厌恶刺激能使行为者产生极大的不适感,一旦出现某种良好行为,便立即减少或撤除其原来经受的痛苦、厌恶刺激、惩罚或情景,并使其日后在同样情况下,获得相同的“释放”,就会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因此负强化是“不得已”的增进良好行为有效方法,一般用于程度较重的不良行为。
5.4尽可能避免被误用,常会不自觉地误用负强化中的逃避和回避反应,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S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