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随笔1-制取氧气》,欢迎阅读!
教学随笔
初中化学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比较特殊,它的特殊性在于只有九年级
一个学年,在这仅有的一个学年里,我们要完成上下两本书并且面对中招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初三全体师生不断努力着。
在新课改与“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我们化学更要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今天我就初中上册课本里的第二单元的制取氧气的讲解课堂情况,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有限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宝贵,所以,我们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精讲讲练,少讲多练。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课前安排我比较为难,因为这节课需要给学生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与方法,还要首次给学生讲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和方法,需要讲解的内容比较多,讲解知识完成后还需要给学生演示实验,制取氧气的这个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比较多。这是我们首次接触大实验,也是对以后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个基础,所以,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很为难,在仅有的45分钟里,不仅讲不完,而且也没有办法演示实验,学生也没有时间自己动手操作,对应的课堂练习就更没有时间进行。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我做了调整,首先在讲这个课题时,我将两节化学课调整到一起上,可以让学生不间断完成此次课程知识;再者我将课程模块设计成三部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学生小组动手实验和对应课堂练习。
一、
理论讲解,详细全面激兴趣。。
理论讲解时过程比较枯燥,所以,在讲解知识之前往往为了引起学生 的兴趣加入生活实例或者小故事,制取氧气这节课,在讲解之前利用学生对氧气的先前认识和了解出发,让学生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认识的氧气,以及生活中氧气的作用和来源,然后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在这节课上可以自己动手制取氧气。畅谈氧气激起学生的兴趣,谈到可以自己制取到氧气引起学生注意需要认真听理论知识才能操作实验。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有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提问:老师,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什么要选择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和过氧化氢?选择电解水为啥不行?
选择的制取氧气的物质是不是一定得含氧?等等一系列问题,我需要一点点给学生分析明白,解决完学生们的疑惑,重点在其中一点点流出,而理论中的一些难点学生可能想不到,那我们将互换身份,我成了提问题的人,让学生来思考解决问题,这便是“巧设问题,引思考,激兴趣”了。
二、演示实验观现象,小组讨论得真知。
首次做这样的实验,学生没有基础,需要老师先进行演示,在老师演示时给学生观察的时间,并提出一些操作的注意事项,顺带提问为什么?例如,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氧气?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氧气为什么要正放于桌面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与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我给学生留10分钟时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回顾实验,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小组内其中一位同学在做实验,其余同学看他的操作并记录他的错误操作,然后再次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和正确的实验操作。
在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分解时,学生们有很大的分歧,因为,按照教材上的操作,对过氧化氢溶液微热,看不到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这样的话学生无法直观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学生这时就分为两派别了,一派支持微热过氧化氢可以生成氧气,另一派认为没有氧气生成,这时我顺势提出氧气的检验方法,引出学生将微热过氧化氢的气体收集起来进行检验。收集起来的气体量大,如果是氧气我们便可以通过看到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来判断了。有了方案紧接着便是如何收集氧气用什么方法好呢?这又使学生陷入了深思,有些同学开始了谈论。一段时间后,我找两位意见不同的同学分别说出了他们的想法与选择的原因。学生有时真的可以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分别说出了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并解释了选择各种方法的原因。我作为裁判评价了两组的观点,各有千秋。然后我们配合下采用了排水法收集到了一试管气体,然后将一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小木条立即复燃,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G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