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困境儿童社区救助现状与建议

2023-02-03 23:3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都市困境儿童社区救助现状与建议》,欢迎阅读!
成都市,救助,困境,现状,儿童
成都市困境儿童社区救助现状与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结构日趋复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困境儿童问题更加突出,通过与儿童及其家庭紧密联系的社区及时的发现困境儿童,救助困境儿童,避免其情况更加恶劣,无疑是解决困境儿童问题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困境儿童;社区;救助

2013年,重庆女童电梯摔打男婴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也暴露出了我国政府主导的亡羊补牢式困境儿童救助模式的弊端。如何救助保护困境儿童,成为目前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曾经单纯的由贫困和疾病等原因而引起的困境儿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农民工子女的融入问题,父母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儿童心理扭曲等问题成为目前学界关注的焦点。

困境儿童一词常常出现于各种语境,但是相关权威部门和学术界对此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国家的其他相关法规的精神实质,我们认为困境儿童的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点要素:年龄在18周岁以下,生活于不利的家庭环境或者生理、心理、精神方面有严重缺陷的未成年人,它至少应该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患重病或罕见病的儿童、流浪儿童、刑满释放儿童、童工、受虐待儿童以及新型困境儿童等。其中,新型困境儿童指:表面上几乎看不出问题,然而,他们长期身心承受的痛苦压力和巨大成长风险往往不被家长、老师觉察和了解,无法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力支持,最后部分孩子走向绝路,如自杀、自残等(如:有社会融合障碍的农民工子女、网瘾少年、单亲家庭孩子、应试教育压力承受能力不足孩子等)。

社区作为儿童生活的地方,在儿童问题的预防上,比起其他组织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地方,易于发现社区内的矛盾与问题;第二,社区上连政府,下连百姓,外连社会组织,易于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第三,社区的性质,决定了其比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具亲民性,更易得到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信任。

学术界对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的研究相对贫乏,不过学者们在分析我国现有儿困境童救助体制的缺陷,几乎都提到了应该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构建预防机制,做好源头预防工作。应该将儿童家长、社区学校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整合社区力量[1];通过开展诸如生命教育、家庭学习辅导、师生沟通等计划活动来对困境儿童提供帮助,从源头上预防儿童事件发生[2] 一、成都市困境儿童救助现状 1.政府救助现状

成都市目前尚未形成专门的儿童福利管理机构,因此对于困境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基本上是很多部门都有涉及,但又涉及不深入。概括来说,成都市政府相关部门关于困境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工作分为两方面:(1)思想工作,即通过颁布文件和各种培训来提高社会成员的儿童保护意识和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2救助工作,即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对困境儿童采取切实的救助保护工作。大部分相关部门同时从事思想工作和救助工作

尽管成都市相关部门在儿童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


题也是十分明显的。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管理机构或工作小组对我市的儿童保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护权始终是阻碍救助工作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各责任部门权责不明晰专项经费和人员投入不足,导致工作开展受限缺少发现问题的机制,对困境儿童的救助大多为事后补救,且多为物质方面的救助,对困境儿童的精神关注缺乏提供的服务单一,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政府在困境儿童保护工作中承担了主要工作,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儿童保护的工作体系。 2.社会组织救助现状

近年来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成都市社会组织的数量相对较多,发展速度快,但成都市社会组织的发展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数量不足,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例如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3065个,远多于其他类别的社会组织,而法律社会组织在成都市还处于空白状态,亟待发展。

20137月开始,成都市的公益组织孵化机构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进驻全市17个社区开启困境儿童保护项目,该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社工专业机构合作,入驻社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服务。过各种媒介,达到对儿童保护的理念宣传目的。项目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展板以及宣传片,向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儿童保护理念,扩大儿童保网络培育了社工机构,促进了社工专业机构参与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积累了个社会组织在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相互学习和协作工作经验 3.社区救助现状

成都市的社区情况迥异,参与儿童保护的力度也不尽相同。2007年开始,联合国儿基会在成都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儿童社区保护项目,选取了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和杨柳巷社区作为试点。虽然合作的社区数量不多,时间也不长,但是却为成都市社区儿童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玉林东路社区借助联合国儿基会在玉东社区开展儿童保护项目的契机,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困境儿童发现报告、筛选评估、救助机制,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玉林东路社区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社区工作员缺乏。虽然利用社区自身治理体系,减轻了工作负担,但由于社区本身工作容繁杂,无法做到困境儿童保护的全面覆盖。社区救助多为被动服务,主动性不强。多数情况为儿童已经处在危险情况之中或已受到伤害,才进行救助,缺乏预防意识困境儿童救助范围狭隘,对于受虐待儿童、心理疾病儿童等隐性困境儿童的关注不够困境儿童的救助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社区本身资源有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困境儿童无法满足其需求专项资金缺乏,导致社区在开展儿童保护工作时受到限制过度依赖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度不高没有形成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儿基会项目结束之后,儿童保护工作有所懈怠。

二、困境儿童社区救助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困境儿童救助主体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对困境儿童的救助并非是单一主体就可以完成的,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内儿童四大主体的参与。

1.成立儿童保护机构建立专项资金。由于没有专门的儿童保护机构对全市的困境儿童保护工作进行部署,导致救助资源分配不公,出现对部分困境儿童救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4V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