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的报告

2022-10-08 12:21:3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开展“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的报告》,欢迎阅读!
之路,振兴,乡村,调研,开展


《关于开展“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的报告|

乡村振兴的主要愿望,有90人认为 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33.33% (一)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



摘要:此次“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结果可概括为“五个最”: (一)最大的亮点是乡村基层基础改善,同时,在问及

关于开展“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的报告 市统计局紧密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联合市委农工委、市农牧业局等部门于近期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调研。共抽取4个区县,走访调查9个村,205户农户,66名镇村干部,收集有效调查问卷270份、建议上百条。此次调研管中窥豹,从侧面展现了我市“三农”发展的新变化、新希望,也零距离感知了农民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愿能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作参考。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结果分析 270人中,有241人知道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占比高达89.26%。此次“乡村振兴之路”调研结果可概括为“五个最”: (一)最大的亮点是乡村基层基础改善。问卷显示,村民亲身感受家乡最大的变化,认为道路变好的有193人,占71.48%;认为医疗方便的有123人,占45.56%;认为工作机会多的有95人,占35.19%;认为房子变大的有78人,占28.89%

(二)最有待提高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在负担最重方面的调查中,认为医疗保险是最重负担的83人,占30.74%,近1/3;认为生活费用是最重负担的48人,占17.78%;认为教育用是最重负担的32人,占11.85%。同时,在对乡村振兴期盼选项中(可多选),有80人选择养老保障,占29.63%

(三)最迫切的是提高乡村劳动力素质。年龄在20-35岁的43人,占15.93%35-50,85人,占31.48%50岁以上的141人,占52.22%初中及以下的193人,占71.49%大专及以上46人,仅占17.04%

(四)最关注的焦点是生活富裕。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关注程度看,关注生活富裕的有95人,占35.19%;关注产业兴旺的有76人,占28.15%;关注生态宜居的48人,占17.78%;关注乡风文明的有29人,占10.74%。同时,在问及乡村振兴的主要愿望,有90人认为 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33.33%67人认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占24.81% (五)最大的期盼资金扶持。在对乡村振兴期盼选项中(可多选),分别有173人、127 80人选择资金扶持、技术帮助和养老保障,分别占64.07%47.04%29.63%

.




二、针对性的建议 (一)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规划是做好乡村振兴的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全域全程全方位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通过深入调研,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轨衔接,统筹推进制度、机制、体系建设。 (二)抓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因外出务工导致流出。要留住人,要解决就业就必须解决好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建议以县(市、区)为单元,以空间优化、布局合理、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导向,大力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并合理安排好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配套布局其他加工制造业,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文则文”。同时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多种业态互相融合、多元发展。

(三)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科技文化素质、就业创业技能、文明生活方式为重点内容,多层次、广覆盖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加快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一要培养一批农村复合人才。强化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解读、跟踪服务,依托农民夜校,全面培训各类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二要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的培训力度,通过“两后生”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劳务品牌培训等各类技能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三要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广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四)完善城乡融合共享机制。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村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通过政府投入、群众参加和社会与,构建全面覆盖农村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体系,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发展成果,使广袤的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q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