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内村鉴三的社会改革主张及其失败》,欢迎阅读!
浅析内村鉴三的社会改革主张及其失败
摘要:内村鉴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由于“不敬事件”,丢掉教职后,内村以报社英文编辑的身份投身于评论界,继续批评日本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并与幸德秋水等社会主义者组建了“理想团”,投身于社会改良的事业中。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夕,反对战争的内村再度站在了日本社会的对立面,其改良事业也随之宣告失败。尽管内村的改革主张更为民主自由,但并没能逆转近代日本逐渐走向军国主义。另一方面,过于看中思想层面,在改革方法上有所欠缺的内村,也注定会由于缺少必要政治力量而迎来失败。
关键词:社会改革 理想团 足尾矿毒事件
不敬事件后,内村鉴三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之中。这时朝报社的社长黑岩泪香邀请内村担任《万朝报》的英文编辑。《万朝报》是明治时期的独立报纸,常讨论女性问题和劳工问题,并借此来引导舆论。进入报社后,内村发表了大量关于战争和社会改革的英文评论。此外,内村还加入报社内了名为“理想团”的组织,旨在与黑岩泪香,堺利彦,幸德秋水等志同道合的开展社会改良运动。由于理想团中有许多社会主义者和基督教徒,理想团也呈现出重视工人和贫民生活的特点。而充分体现这一特点的代表性例子就是足尾矿毒事件。 足尾矿毒事件是明治时期发生的日本第一起公害事件。污染源足尾铜矿是日本主要的铜产地,当时的铜产量可达日本全国的四分之一。然而,在铜矿开发的过程中,铜矿的所有者古村市兵卫为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肆意排放有毒物质。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损害了居民的健康,这些不良影响甚至至今都也没完全消失。污染事件引起了枥木县的农民政治家田中正造的注意,田中随即向明治政府提出了这一问题。与此同时,理想团也前往实地考察,并围绕矿毒事件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评论,呼吁日本社会关注矿毒问题。作为理想团的成员之一,内村站在受害者的立场公布事件的实况,接连发表了《矿毒地巡游记》《内村对矿毒问题的解决》《田中正造翁入狱》等实况报导和评论。笔者在经过考察分析后,总结出了这些文章的三个特点:
一、对受害者抱有深厚同情,为受害者发声。内村的文章翔实地反映了数十万受害者的实际情况,并积极参加“矿毒问题解决期成同志会”的相关活动,为受矿毒事件影响而缺乏食物的灾民奔走。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将此事件认定为“人祸”,呼吁追究古村市兵卫的责任。农学出身的内村在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原来优质的河滩由于矿山的过度开发而被大量有毒物质污染,既导致农产品无法正常种植,又损害了居民的健康。鉴于此,内村直白地批判了利欲熏心的古川市兵卫:“低劣的自我便是古川市兵卫先生这样的自我,即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
三、猛烈地批评了政府的不作为和残酷。资本家古村市兵卫牺牲工人和自然环境来为自己牟利,导致矿毒事件最终爆发。但由于他曾花费大量金钱用于结交收买上层社会,结果他并没有受到惩罚。讽刺的是,最早发现真相,为老百姓寻求正义的田中正造却被判处一个半月的监禁。内村通过这个荒诞的事实充分揭露了日本社会的伪善和腐败。
然而,理想团这个社会改革小组最后却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万朝报》原本反对日本对俄国开战。但当时日本社会的主流舆论却支持开战。除此之外,报社社长黑岩泪香也支持开战。于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万朝报》最后也转而支持开战。为此,持有非战论观点的堺利彦、幸德秋水和内村鉴三最终不得已退出了报社。此后,内村也开始渐渐离开评论界,以研究圣经和传教为中心开展活动。
纵观内村的社会改革活动轨迹,虽然内村认为自己的改革是失败的,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失败的经历毫无价值可言。毫无疑问,内村的社会改革主张不仅符合人文主义,
也体现了民主自由的思想。通过分析这些改革的主张及其失败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日本社会的问题。内村所主张的改革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军事改革。内村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坚持主张日本要放弃战争和军备。虽然军费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支出,但由于贪腐和无节制扩军,近代日本军队常导致国家发生财政困难.另外,由于明治宪法并不完善,军部利用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度倒阁的事也时有发生。总的来说,近代日本军队违反了“文民统制”这一民主精神,成为社会改良的障碍。然而,内村并没有将“战争”和“军人”混为一谈。内村厌恶为抢夺利益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却对血肉之躯的军人抱有同情。因此,笔者认为内村批判的对象是妨碍民主政治的藩阀和军队,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理性。
二、政治改革,主要以政治制度为中心展开论述。近代日本在明治宪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制度,但信奉“忠孝”的议会被评价为“不可能产生比顾问团更高级的东西”。内村反对这种虚伪的“民主政治”,指出:“基督教的政治是平民的政治,基督徒是平民,因此忠于平民就是忠于基督教···我们无法相信所谓贵族基督徒的存在。”内村寻求没有经济条件限制的拥有普选权的平民政治,更不信任搜刮民脂民膏,罔顾国家利益的贵族阶级。 三、思想改革。内村蔑视日本既存的“忠”“孝”等“义理”,重视把更为先进的“义务”概念传达给日本国民。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上下等级分明,将人分作三六九等。这成为滋生不公平和特权的温床。而且,近代日本中蓄妾、卖淫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剥夺人权的行为不仅有悖于基督教的精神,也与近代人文主义相背离。
一般来说,社会改革大多伴随着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改革。但内村的改革主张中有明显的反对现存政府的内容。通过考察内村的其他著作可知,内村认为改革者不一定要成为政治家,把改革自己放在第一位,以自我改革的方式来逐渐影响周围的人,最终形成整个社会的改革。这种改革可以说更倾向于“言传身教”的德育工作,多少能看到中国古典《礼记》中“修齐治平”的影响。如果在稳定和谐的社会中,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确实能起到作用。但联系当时的日本社会,内村的主张虽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有很强的力量,但缺乏政治现实性,使得它难以推进。诚然,日本社会只注重吸收发展物质文明,忽视培养与之适应的道德、信仰,这必定会导致社会风俗习惯恶化。然而,这种吸收是由明治政府主导的。因此,文明开化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任务,其中还包含着政治因素。当近代日本最终选择维护“国体”,建立起天皇制国家时,社会结构和精神思想都也必然会滑向保守。而以井上哲次郎为首的国粹主义学者反对西方文化,重视神道教对日本社会的凝聚力,逐渐变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国家神道和基督教不能共存,怀疑日本人基督教徒由于信奉上帝而无法保持对天皇的忠诚。也就是说,在近代日本社会中没有内村这种纯粹的基督徒的位置。因此,即使内村试图进行彻底的社会改良,也会因为没有政治力量所以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内村自己本来就并不看重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社会改革了。所以,内村的社会改革主张也只能是针砭时弊,而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力量。这正是内村关于社会改革思想的局限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g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