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期末论文

2023-01-06 15: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艺术学概论期末论文》,欢迎阅读!
艺术学,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赫哲族的萨满舞

姓名:乔海军

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市,邮编:650224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蹈,赫哲族,萨满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占人口90%以上的汉族外,还有55个兄弟民族。长期来休戚与共、朴素影响,共同创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也包括优秀的舞蹈传统。每个兄弟民族的舞蹈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历史,保存了较浓厚的民族特色,风格纯朴、健康、生活气息浓郁。

如蒙古族舞蹈大多气势磅礴,雄健有力,朴实奔放;同时也有优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藏族的《锅庄》,舞轻盈洒脱。苗族的《芦笙舞》,娴雅、端庄。彝族的《阿细跳月》,节奏奇特、热情奔放。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灵巧热情。壮族的《扁担舞》,节奏强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轻巧、动作细腻。

我国少数民族向来是以能歌善舞著称,它们的舞蹈艺术,在我国的舞蹈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民俗性。我们从舞蹈功能的角度,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分属五大类,: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如自娱自乐、社交择偶、健身竞技、表演卖艺等);礼仪习俗舞蹈(如在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兵礼等礼仪活动中进行的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如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原始宗教、民间俗信活动中跳的舞蹈);劳动习俗舞蹈。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赫哲族的萨满舞。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个分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有自已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已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据古代文献记载,赫哲人的先民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质朴、欢快、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和绵延神秘的完达山。传统的渔猎生活赋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灵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赫哲人创造了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如萨满舞。

萨满舞起源于萨满跳神活动,人们在此基础上创作发展,将萨满舞搬上舞台,成为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舞。萨满舞既承载了原始萨满文化的内涵,又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豪迈奔放的性格,是独具北方民族特

色的舞蹈。也是萨满信仰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为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所做的的舞蹈表演。萨满舞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主要舞段在表现神灵附体时跳出,这时鼓声急促,舞蹈激烈,充满神秘色彩。萨满舞在舞蹈语言、舞蹈道具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反映出渔猎社会发展阶段的状态、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只见表演者手拿神鼓、身穿神裙、腰扎神铃,头戴神帽、踏着节拍,跳了起来。萨满舞有固定的招式,但到了现代更多地表现为即兴表演。同时舞蹈语言变化多姿,在赫哲族萨满舞中,头部动作比较多,有摇头、抬头、仰首、左右侧首、俯首等,运动幅度大、动作剧烈。头部动作和眼

运动表现萨满与神交接时的精神状况。

腰部动作也有较多变化,形成优美的身体曲线,其内在的联系给人以刚健有力之感,或让人产生妩媚动人之叹。

手势变化细微,臂、掌、腕、指各部分都得到充分利用。就臂部动作来说,或叉手于腰,或双臂外扬,或平伸,或合于胸前,或双臂上举作环状,或一手叉腰一臂下垂,姿势变化无穷,或庄严肃穆,或变化曲折,而手指也有弹、收、展、握、开、转腕等不同的变化,富有节奏,动感强烈。

双腿或内弯或外伸或作马步或两腿大跨或弯成曲环,造型多变。动作有站立、

跳跃、弹跳、抬腿、屈膝、勾、踢等。 在萨满祭神舞蹈中有几种动作非常普遍,一种是上身挺直、双臂平伸、双腿叉开;一种是双臂上举成环状、双腿叉开;一种是双手叉腰、双腿叉开。这些动作给人一种脚踩着大地、头顶着蓝天、能够通天地入神的感觉。

总之,萨满舞通过头、上肢、腰、手、腿的配合,完成

了既具有节奏感又具有丰富意义的舞蹈造型,创造了与狩猎、捕渔民族生活与原始信仰密切联系的舞蹈形态。

除了舞蹈语言变化多姿,而且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形态,对比而言,由萨满单独完成的舞蹈更偏向于严肃风格;而双人完成的舞蹈则主次分明,动作整齐而富于变化;集体完成的舞蹈则更具功利色彩,一般直接与狩猎、捕渔、种族繁衍等场面相关,舞蹈动作有明显的娱神色彩、表演意味;它的辅助工具也多样。但不是所有的萨满都必须用这些用具。其中,必须要用鼓和,槌。同时配有神帽,神裙,腰铃,铜镜,神杖头饰和面具,萨满还有神鞋、神袜、神手套等。

赫哲族萨满舞作为萨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宗教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因理性精神和现代社会制度而逐渐丧失,但其作为民族传统和艺术的积淀却在现代社会通过教育、文艺创作、表演、文

化遗产的保护等形式而获得发展。

通过“乌日贡”大会,赫哲族萨满舞从广场演出走向了舞台艺术、从赫哲族居住地区走向了全国。赫哲族萨满舞开始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现代赫哲族舞蹈、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体系的建设中,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个富有特色的成分。

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提倡敬畏天地万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正是赫哲族萨满舞的神韵所在。赫哲族萨满舞蹈的丰富、深奥文化内涵、古老表现形式和迷人艺术魅力,有待于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LBG.html

相关推荐